注册

梅葆玖逝世一周年 旧友共忆“梅郎”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梅葆玖逝世一周年 旧友共忆“梅郎”2016年4月2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京病逝,一年后的今天,众多深谙梅派艺术的专家学者、业内外人士及梅派

原标题:梅葆玖逝世一周年 旧友共忆“梅郎”

2016年4月2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京病逝,一年后的今天,众多深谙梅派艺术的专家学者、业内外人士及梅派传人齐聚“梅葆玖的京剧贡献”论坛,共忆远去的“梅郎”。

资料图:已故京剧大师梅葆玖。

“他的天赋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著名剧作家、戏曲评论家张永和说,在60年演绎生涯中,特别晚年,梅葆玖对梅派精髓的理解旁人望尘莫及。“他全面继承梅派的唱念坐打舞,在众多的梅派剧目中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梅派艺术的本体、规律,才能体现出中国戏剧的美学风格。特别是梅派艺术所强调的唯美、圆润、中正平和、无棱角、无怪异、无特别即是最大的特点。”

“梅派剧目尤其是具有梅派风格的新创剧目,无不恪守着虚拟性、假定性、诚实性美学原则,正是由于梅葆玖先生坚守着梅派,以及中国戏曲珍贵的美学考量,才能够使京剧或者说整个中国戏曲挺立于世界三大艺术体系之中,与西方的话剧、歌剧、电影有所不同。”张永和说。

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池俊回忆说,“在2000年的时候我曾经有一次问过梅先生,大家都说你的唱法很科学,你可以简单地说一说您是怎么唱的吗。他想了一想,很认真地说,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条件的唱法。这话很朴素,但是反应了一个哲理,就是他认为人的条件是唱法的依据,要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顺应人体的基本结构和人身这个乐器的构造,而达到优美和延年。”

著名戏曲导演郭小男是梅葆玖先生晚年全力推出的大戏《大唐贵妃》的导演,他认为,梅先生晚年倾力创作《大唐贵妃》,是他长年思考的积累和对自己家园艺术的反思。“《大唐贵妃》的歌剧化、场面化、交响化等等,梅葆玖先生早想把这些融于梅派艺术,他觉得今天的剧场艺术和原来的梅兰芳时代的剧场艺术概念上是不一样的,观众的接受和视听条件不一样。”

郭小男认为,《大唐贵妃》中,梅葆玖在梅派经典《太真外传》基础上加入了深刻的人物情感剖析,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理念的关于道德、皇权和人伦的话题,使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感情达到另一深层境界,“我觉得先生在戏和曲上都找到了他的理性支撑,可以说这是先生对梅派继承的一个标志”。

梅葆玖先生的大弟子、台湾著名梅派青衣魏海敏也在当日回忆了与恩师的过往,“1982年,我刚毕业没几年,对前途有点茫然,因为京剧在台湾确实没有那么多的观众,直到我看到了梅葆玖老师在香港的演出,那一次的观赏,我非常震撼,在台下好像洗礼了一番,看到京剧的殿堂在我面前展开了。”

她回忆说,“最初时有一次吃饭,我说我看了《霸王别姬》,学是学会了,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清楚,您是否给我说一说,然后老师马上站起来拿起筷子舞剑给我看了。那一刹那我知道自己非常有福气,能够有这么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而且非常随和,一点也不会摆架子。”

魏海敏回忆说,“梅老师的个性是非常敦厚,随和,善良,热情,他对很多的事情好奇,是非常可爱的一位长者。从梅派的传承来讲,我觉得最受感召的是一种创意的精神,那种精神包含了对生命的好奇,对所有事情的好奇。因为有了好奇心,你才会一直活在一个很青春的年代。”

[责任编辑:杨丝涵]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