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谁泄露了购房信息?网上5毛能买一条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谁泄露了购房信息?网上5毛能买一条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两高首次就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出台

原标题:谁泄露了购房信息?网上5毛能买一条

一位信息贩子的QQ空间。

一位销售商称手中也有不少楼盘户主信息,希望能互换。

记者从信息贩子手中购买的小区楼盘户主信息。

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这是两高首次就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法解释。根据此次司法解释,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获刑。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仍处于高发态势,而且与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呈合流态势,社会危害更加严重。”最高法相关人士称。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被推销电话、诈骗短信骚扰过。去年发生的“徐玉玉案”,即是个人信息遭侵犯导致的“恶果”。

在此节点,新京报推出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系列调查报道。我们将通过对航空、征信、银行卡等领域的调查,以期找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6月初,接房不到一个星期,刘城(化名)已接到不下20家装修公司打来的促销电话,以及近百条家具家电促销短信,“他们似乎很清楚我的购房情况,甚至接房时间都能精准地说出来。”

刘城的遭遇并非个例,很多购房户主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户主信息遭泄露早已是行业“明”规则。通常户主接房后,其购房信息会在短短数小时内,以5毛到8元钱不等的价格“流向”装修公司、家具经销商等手中,这些人再致电户主,寻求合作。

新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房地产公司、家具家电销售商等从业者的入场,户主信息已成为他们眼中必争的“信息源”。一条从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手中流出,由装修公司、家居卖场接手,最后流到房产中介或是抵押贷款公司的房地产信息灰色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

买完房次日接到10多个家装电话

将电话调成“只接电话簿号码”模式后,周栋(化名)喘了口气:“终于可以暂时清净下了。”

2017年1月,周栋看上了重庆渝北区照母山附近的一个楼盘户型,并在2月底缴钱签了合同。

很快,购房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电话骚扰打破。在签约第二天上午,他开始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轰炸”。对方热情地推荐各个价位的装修,并力邀他去公司现场参观样板间。

“当天接到10多个电话。除了知道我的姓名、电话号码外,还能详细地说出小区名字、楼盘位置,以及我购买房屋的楼层门牌和户型大小,这肯定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了!”周栋说。

或许正如周栋所猜测般,他的个人信息早已在他签订购房合同后,被信息商贩所获取,卖给了当地装修公司等服务商。

“和其他领域信息泄露大多为黑客窃取不同,房产信息泄露主要是人为操作。”曾在上海房地产行业有过8年销售工作经验的董林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通常户主买房时所签署的合同中,都会留下姓名、电话号码、房屋面积等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其中不乏有销售方‘内鬼’以打包的形式进行兜售。”

6月5日,记者以“购房信息”、“泄露”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时发现,在微博、贴吧等网友聚集的论坛里,查到大量全国各地网友发布的“信息泄露”帖子,其中除了抱怨个人资料泄露外,更将源头直指房地产开发商和第三方中介平台,认为正是他们的监管不力,导致信息泄露。

实际上,在记者调查过程中,一位信息贩子曾承认,称这些信息资料正是“找里面的人弄来的”。

周栋同样怀疑自己的信息是被楼盘房地产商所泄露。毕竟自己购房流程没有涉及任何第三方中介,而是直接在楼盘开发商处购买。但当他联系上售房部以及物业等工作人员进行询问时,对方断然否认这一说法。

“我们也不清楚户主资料是如何泄露出去,但肯定不会是我们干的。”6月6日,新京报记者联系上周栋所购买的楼盘开发商。工作人员解释称,“泄露户主信息涉嫌违法,更可能对品牌造成巨大伤害,我们不可能做这些事。”

5毛钱一条户主信息,8元买“意向客户”

6月5日,新京报记者以家具公司经销商名义,加入西南地区几个装修行业交流QQ群。在发布出“大量求购户主资料”消息不到10分钟,就有三四个人主动找了上来。

“我手中有成都各大城区所有楼盘的户主资料,每条价格5毛钱,你要多少?”一位名为“户主信息找我”的卖家开门见山地问。同时表示资料全部保真,每条信息都能打通业主电话。

当记者表示初期仅购买100条信息时,“户主信息找我”不再感兴趣,半小时后才回复称,“价格可以再谈,但每次必须以1000条起进行购买。”

一位信息贩子介绍说,装修公司在购买户主信息时,很少只购买一二百条,通常都是将整个小区或者几个楼盘资料“全包”。如此一来,后期电话、短信推销成功率才更大一些。

若按一个小区3000户人家计算,“全包”价格则为1500元。往往信息贩子更乐于和这样的大客户合作,每个月只要遇到几个“全包”,或者一次性买下几个小区的买家,卖家轻松能赚到上万元。

在交易过程中,信息贩子显得更为警惕,重庆卖家“老L”在交易过程时,一再核实记者身份,并要求告知所经销的家具品牌,下属有多少员工等问题。当记者以长久合作为由,询问对方信息来源,以及其从事职业时,老L极其敏感地反问记者是否是“警察钓鱼执法”,“我卖这个承担了极大的风险,逮到是要坐牢的。”

在反复确认记者身份后,老L终于答应进行信息交易。记者以“先验真伪”为由,用50元价格从其手中购买了100位重庆某小区楼盘户主信息。

一小时后,对方将资料发了过来。在这份资料上,记者发现,除了户主姓名、电话号码外,还清楚地标注着所属楼盘名字、所处位置、户主楼层房间号、户型大小等详细信息。

新京报记者拨打了名单中几位户主的手机号。其中一位户主汪先生,在接到记者电话,并被告知自己姓名、房屋资料等信息时,一度以为又遇上了房屋装修推销商。

“从接房后,就接到过无数个装修公司电话。”汪先生说,“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咨询是否装修,直到两三个月后才逐渐消停。但前段时间重庆房价飞涨,又开始经常接到中介打来咨询是否卖房的电话。”

新京报记者就网络售卖户主信息的情况咨询了警方。一位卖家所在地的公安人员表示,不能确定这些卖家货源究竟从何而来,存在一种情况是有买家在当地各个楼盘开发商手中收购这些户主信息,再在网上售卖,而装修公司、家具家电经销商正是这一信息链条下的购买者。

除了5毛钱一条的信息外,老L手中还握有更为精准的“意向客户”信息。

“这些都是‘内部人员’才到手的资料。”老L解释称,“5毛钱的客户只确保是小区户主,但不保证对方是否已装修完毕。而8元钱的意向客户都是才接房,或者即将接房的客户,房屋基本都还没来得及装修,推销成功率相对高得多。”

[责任编辑:洪烨]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