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老武汉的生活秀


来源:凤凰网综合

5月20号,正是全民表白日“520”,由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联合著名导演樊跃,历时两年打造的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5月20日在武汉举行全球公演式。一艘大船从汉口江

5月20号,正是全民表白日“520”,由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联合著名导演樊跃,历时两年打造的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5月20日在武汉举行全球公演式。一艘大船从汉口江滩上的知音号码头起航,顺着江水穿过武汉长江二桥后,又回到了它的起点。这段看似短暂的旅程,对于船上的人们而言却经历了一次“穿越”。这艘大船的名字叫“知音号”,船上演出的是与船同名的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观众在随船漂移的过程中,置身于近一个世纪之前武汉生活画卷,与遥远的时光进行了一场独一无二的亲密接触。

“这个剧是什么?我不去定义,我让大家慢慢去定义。”《知音号》的导演樊跃说。著名导演、跨界艺术家樊跃以大汉口长江文化为背景,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武汉生活秀,这部文化大剧力图打破传统戏剧演绎模式,意在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

那么,他成功了吗?

“多维”与“漂移”

黄包车叮当作响,人们鱼贯走上码头,还未换取一张老船票、登上这艘老轮船,演出就已经开始了。200余米码头上灯火通明,穿梭卖报的小童、卖力吆喝的小贩、提皮箱戴礼帽的绅士、匆忙赶路的旗袍淑女,一瞬间好似穿越回百年以前。整艘江轮都是演出空间,并分为多个区域。不管是灯红酒绿的主甲板餐厅与酒吧,还是二层的数十间客房,亦或是三层的几十间舱房和四层的露天甲板,都是《知音号》的故事发生的地方。所有区域的演出同时开始,船客们分三条不同的线路登船,就进入了戏剧上演的主舞台,可以零距离观看每一个演区的展演。这里没有舞台,更没有传统观众席。精心编制出的“故事”是一个供船客们相遇的时空场域。在这个场域里,观众的行动就是转场。在导演樊跃这样的设定中,“观众自己的故事与设定的故事相遇,这一刻观众就是主角。观众的体验本身就是再创作,因此观演本身就是主题。”

身为观众,却不必在观众席上正襟危坐,可以移步换景,可以从衣柜中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服饰替换上身,在吧台小酌,在甲板远眺,也可以走进任意一间舱门看演员演绎一段故事,与演员交谈……这种浸没式的体验,让剧场中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第四堵墙”在悄然之间慢慢消弭。在传统的剧场演绎下,创作者往往通过采用舞台的纷繁设计与变化来向观众制造出情景与幻觉,实现多重的心理体验,但是在《知音号》的表演中,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和变化,而其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观众在无意识中的自主选择。“《知音号》希望的是导演只做里面的程序和游戏,让演员和观众自己去玩。”导演樊跃表示。在此基础上,观众,毋宁说玩家进入到这一戏剧场景之中,去寻找、发现、破解、团聚。在舞池中,舞者会向任意一位观众伸出邀请的手,在酒吧里,灯光在观众与演员的脸上共同流转,登上二层舱室,随手推开某一间房间的大门,可能会看到的一位戏曲名伶在哀哀诉说着自己即将嫁作人妇的无奈与辛酸,也可能会看到昔日武汉地皮大王唤醒民智力图救亡的振臂一呼,观众与演员近在咫尺,共同体验着悲欢离合,他们身心的交流在戏剧的深处形成共振,不但打破了剧场与表演中存在的障碍与分隔,而且用自己的存在来实现了多重维度的构建和演绎,产生了新的剧情。这是传统戏剧所不能实现的,也是《知音号》的一大创举。

“知音号”作为剧情的载体漂浮于长江之上,凝聚了武汉的长江文化,而且制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漂移”体验。“千万不要忘记,长江是武汉的形和神,这条船跟形跟魂在一起,才是最有力的表达和意向。”导演樊跃说。戏剧本就是由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知音号》上108个演员所演绎的故事与观众自身带来的经历就是这样一种凝结。在登上“知音号”的瞬间,观众就漂移出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却又与武汉的精神母体长江有着千丝万缕的链接,这样的体验行为就使得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观看产生了明确的心理内容。看到激动处,观众们不免会掏出手机想要拍照发朋友圈,但与以往的认知中的剧场礼仪全然不同,这种行为在“知音号”上是被允许甚至是鼓励的。而这一观众发自本能的无心之举,却恰恰是导演樊跃要追求的戏剧维度之一。“《知音号》的表演可以成为互联网互动和互联网游戏的整个阵营。”导演樊跃认为,每个观众拍照的行为背后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而他们将这种体验分享到社交媒体上的这种行为,事实上可以让与观众产生勾连的所有人不知不觉加入到其中,又一起构建一个新的演绎形态。导演樊跃说,“我要的是线下剧场的漂移式体验和线上社交网络的漂移式传播,共同定义‘漂移式多维体验剧’这样一种全新的展演理念。观众可以随意拍照、摄像,甚至现场直播,从而引发关注,形成自主传播。”导演樊跃还提到一个让人觉得非常有趣的“知音号”的新“玩法”——它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夜间演剧的平台,还可以在其余时间作为如婚礼和大学生毕业典礼的舞台,而这样的行为发生在这个长江上漂移的大船上,无疑又增添了一重维度的生活秀。

“武汉做到了!”

“我来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在笑话,说武汉是码头文化——光着膀子就看戏、吐痰、抽烟,您这台演出肯定会遇到这种事。”导演樊跃说,“所以我就跟他们打了一个赌。”地处中国心脏地带的武汉乃是九省通衢之地,中国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温柔在这里交汇,楚文化的影响带来的浪漫与激情,跑码头、做生意、好勇斗狠带来的江湖义气,让“码头文化”成为了武汉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文化印记。在樊跃带来《知音号》之前,世人对于武汉的认识莫过于“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彪悍与精明,以及因为电影《生活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鸭脖与热干面,热辣豪放,一如这个城市夏天的阳光。

站在“知音号”的码头上,我不免也会产生这样的担忧:外界传说中粗犷的码头文化影响下,观众们是否真能与导演构建出来的这一个婉约的环境融为一体,导演又是否能在这里找到他的知音呢?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码头上云集了越来越多等待入场的观众,从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到耄耋之年的老夫老妻,有的穿着蓝衣黑裙的学生装,有的穿着裁剪合身的旗袍,有的西装革履,仿佛要去参加一场流动的盛宴,却完全不似传说中码头上的“豪放派”,人们轻言细语,脸上闪耀着期待和愉悦的光彩,走过栈桥,登上那艘满载着故事的大船。

船上的衣香鬓影,轻歌曼舞,演员真挚的眼神和一声声的“幸会”似乎产生了一种强大的魔力,让前一分钟可能还在纠缠于自己生活中似乎无穷无尽的苟且的观众,瞬间飘向了诗和远方,“码头文化”与“知音文化”也被挖掘出了新的定义——可以是相聚与离别的幸福与哀伤,可以是遇见未知的生活与诗意,可以是幸会自己的知音,这让过去不少人所简单定义的“码头”的粗鄙一面显得草率而浅薄。事实上,观看戏剧的行为早已不仅仅是走进剧场,默然不语正襟危坐这样令不少人生畏的行为,而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知音号”的舞台甚至提供给那些平时难以解放出自己美好与优雅一面的观众们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并不是没有,而是缺少机会展示。”导演樊跃说。你会发现那些身穿具有年代感的服装的观众们逐渐与演员们分不清了,已经不再知道谁是观众,谁是演员。他们在与戏剧与演员互动,与其他观众互动的过程中,以这样美好的一面相遇自己的知音。

长江是武汉的主轴,也是《知音号》核心文化的背景。了解是知音的前提。“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伴随着长江流淌了千年。对于知音文化的当代诠释兼具了“本土基因”和“全球语境”。“知音”是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情感关系,是可以被接受的世界文化语言。

《知音号》不是一场简单的文艺展演,而是一场基于武汉城市复兴梦想的文化行动。为了武汉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长江主轴文化轴里的新坐标。《知音号》从“一场展演”的创新开始,打造出一条连接世界与本土,历史与未来,游客与居民的知音纽带。实现了“江、城、船、人”的完美融合,形成了武汉在长江,在中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樊跃的赌约赢了,他说自己很感动,因为武汉人做到了。那他在这场大武汉的年代秀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吗?我们来听一听导演自己是怎么说的。

北青艺评:给这艘船取名“知音号”,有什么特别的寄寓吗?

樊跃:这个剧实际上是靠观众和我们共同完成的结果,是观众自己携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和我们设定的故事和情节相遇,相遇的结果就是我们的主题,是遇见并了解,这也是支撑整部戏剧的前提,只有这样戏剧才是完整的。

北青艺评: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武汉作为这个故事的舞台?

樊跃:我觉得这是相互的遇见,我选择了武汉,武汉选择了我。

北青艺评:为什么选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段?

樊跃:我觉得这个时间可能离我们近一点,这样你就会有一定的感受,比如我听过我爸爸讲我太爷的故事,起码我能理解,但你要说我爸爸讲了一个战国时期楚国的我们家的故事,这就不太靠谱。太爷、太奶奶、爷爷、奶奶,我对那个影像是有一些长时间的描绘和积累的,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审美,起码有一种转换的机会。

北青艺评:注意到您选用的演员都很年轻,都是90后吗?

樊跃:对,90后的年轻演员,全是武汉的大学生。

北青艺评:演员培训用了多长时间?

樊跃:一年半。我发现人是能养出来的,因为一个演出,因为一个角色把他们演漂亮了,他们对台词、对人物、对自我表达越来越知道是什么样子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自己成长了,变得有承担,有理想,还有的通过这部戏交到了女朋友。排练完毕后我做了一场全世界都没有的观演关系,我请全体演员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作为观众跟他们玩一场,全场都非常感动,哭得稀里哗啦的。

北青艺评:《知音号》的整个完成过程中,有什么是还没有实现,或者您觉得还有遗憾的?

樊跃:没有实现的东西,我正在实现。比如让这艘船开到上海去,到南京和重庆去,用知音这样的理念,与另外一个城市的人相遇。

北青艺评:这种文艺形式跟传统文化和复古的氛围相结合的时候,什么是关键点?

樊跃:语言。这种语言本身不是简单的剧本当中的字和词,而是把剧本当中的字和词替换成各种表演行为、场景、音乐、光和各种触感、各种质感,包括观众本身。

北青艺评:那你有想过下一个要做的项目是什么吗?

樊跃:其实我想了很多很多,我也在等待一种机缘。每天都要思考,这是艺术家活着的最大的意义:来劲。(文/ 北青艺评)

[责任编辑:蔡芳华]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