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意源源流淌 “中国诗歌之城”宜昌显露文艺范


来源:新华网

同吟宜昌诗歌情,共书诗城中国梦。第五届中国诗歌节12日晚在湖北宜昌开幕,全国各地文人骚客齐聚宜昌,共襄诗歌盛会。开幕式文艺晚会上,30多位朗诵名家以“诗颂中华”为主题,朗诵古今

同吟宜昌诗歌情,共书诗城中国梦。第五届中国诗歌节12日晚在湖北宜昌开幕,全国各地文人骚客齐聚宜昌,共襄诗歌盛会。开幕式文艺晚会上,30多位朗诵名家以“诗颂中华”为主题,朗诵古今优秀诗歌作品20余篇,为本届诗歌节营造出典雅和浪漫的诗意情境。

2014年5月,宜昌摘得“中国诗歌之城”桂冠。3年来,每年80多场大型诗歌活动精彩不断,近千个民间诗歌组织活力迸发,“诗歌之城”诗意源源流淌。文化宜昌,正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诗歌之城”的魅力与精彩!

诗乡宜昌:开启诗歌的源流

这是秋日里乐平里的一个普通清晨,已是89岁高龄的徐正端打开屈原庙里大厅的门锁,虔诚地点燃一炷香,开始轻拂慢抹为洁白的屈原塑像除尘……悠悠香烟是缕缕诗意情丝,敬仰诗祖之情融化在擦拭的每一个瞬间。

一间简陋的小屋,一张床铺,一柜子书,徐正端日复一日地在屈原庙里守护了29年——扫庙、除尘、焚香,然后读书、写字、接待游客。“我不是守庙,我陪伴守护的是屈原伟大诗魂。”

是的,奇山秀水养育的宜昌儿女,和徐正端一样,守护着汉语诗歌的源头,传承着诗歌鼻祖的精神,彰显着山水之城的气质。

走进乐平里,往事越千年。“一卷离骚惊万代,千秋汩水照流年”。自屈原之后,宜昌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名家写下了5000多首吟诵三峡、宜昌、屈原的华美篇章。诗人屈原给千百年来的华夏文坛以丰盈的滋养。宜昌作为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当之无愧!

本世纪以来,众多著名的中国诗人如余光中、郑愁予、流沙河、舒婷等,纷纷驻足宜昌,致敬屈原,致敬诗歌,为千年诗城带来鲜活的诗意和灵感。

在当代,宜昌本土作家更是不甘落后,涌现出了工人诗人黄声笑、农民诗人习久兰等一批在国内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营造出宜昌深厚的诗歌氛围。

在现有的500多名宜昌市级作协会员中,创作或发表过诗歌的会员就有200多位。他们用作品为宜昌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诗人屈原最忠实的传承者。

秭归县城归州街头,一块巨石摆放在这里已经13年。石上“中国诗歌万里行纪念石”十个金光大字,依然熠熠生辉,每个字都透着庄重、透着灵动、透着诗歌的雄风。

“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在秭归诞生,从此中国诗歌开始了辉煌的历程。”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的话,至今让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依然记忆犹新,心潮澎湃。

“因为你,我们认知秭归是诗的原乡;因为你,我们认知诗是人类心灵的原乡。”三次来宜昌的著名诗人萧萧以其原创诗歌《诗的原乡》表露心声。他说:“宜昌是华夏诗歌的源头。每次来都恍然觉得自己回到了故乡,感受到了心灵的沉静和空灵。”

诗画宜昌:传承诗歌的沃土

行走在宜昌的大街小巷,你总会与诗歌不期而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5月29日,“五月的花海”校园诗会在屈原祠南门广场举行。秭归县2000多名师生及家长参与诗会。

承办本次诗会活动的三峡工程希望小学兰蕙诗社主要负责人向文说,屈原故里全县学子自小浸润诗歌,以诗为教,传承屈原诗礼精神,在“校园诗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喊回了一个名字,一个节日/我们找到一个坐标,一座丰碑/我们找到了一卷离骚,千年光辉,万古诗魂!”

这是去年端午节期间,宜昌“万人吟诗”激荡的声音。在宜昌城区的磨基山下、天然塔旁、滨江公园屈原雕像前,在全市学校、社区、农村,数万市民或诗伴舞、或乐配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活动。

“诗歌之城”诗情飞扬,“诗歌之城”诗画辉煌。

一场以“致远方——我爱宜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大赛,令年过七旬的宜昌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陆洞元激动不已。这场比赛从报名、海选到决赛前后持续两个多月,1500多人参加海选,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岁孩童。“报名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参赛热情之高,都超出了想象。”陆洞元逢人便感慨:“诗歌朗诵的春天来了!”

西陵区果园路社区文学社顾问、诗人刘小平告诉笔者,诗歌点燃了社区居民习诗、写诗、诵诗的激情,吸引了200多名居民参与,现在有14名社员成为市级作协会员,有两名社员的作品成为省签约扶持项目。

走进西陵区桃花岭小学,镌刻着诗词名句的青石上流淌着绵绵诗韵;驻足校园,诗词长廊飘逸出阵阵诗香:“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学生们书声朗朗。校长贺金莲告诉笔者,诗歌是学生的最爱,学校倡导学生和家长每晚共同诵诗、品诗,让众多家长离开麻将桌,走进诗歌里。

宜昌市文联主席周立荣介绍,遍及宜昌全市的民间诗歌组织近千个。在只有40多万人口的小县秭归,就有诗社24个会员近千人,每年创作诗歌1000多篇。全市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50余场,参与创作和各类诗歌活动的群众达10万余人,诗歌已成为宜昌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

诗歌,已深深植根在宜昌沃土里,深深植根于市民生活之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接受采访时说,“能明显感觉到宜昌人民对诗歌的热爱,已经融入到宜昌人的血脉中。”

诗意宜昌:追寻诗歌的富足

诗歌的力量,让市民享受着诗意般的生活。

什么是诗意般的生活?笔者从兴山县水月寺镇退休老教师饶立鼎那里似乎找到了答案——

80多岁的饶老擅长书法、撰写楹联和格律诗词。退休后他“隐居”大山深处,成为十里八村乡亲们红白喜事离不得的“老先生”。

“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上壶酒来”,饶老说这是为一个村民小组长撰写的春联。细细品味对联,这位组长生存状态是快乐的,而饶老的笑容也是惬意的:“人不分贫富,只要快乐满足,有获得感、成就感,就是幸福的,你说这是不是诗意般的生活!”

在宜昌,诗歌进入寻常百姓家,感受抑扬顿挫的格律,领略流传千古的平仄,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富有。

9月初,家住宜昌城区桃花岭社区的退休党员黄先常把自己的新诗集《晚晴集》送到社区,供居民鉴赏。这位每天清晨穿行大街小巷,把捡烟头作为运动锻炼的老人,其生活是绿色公益行动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李国恒有一辆货运三轮摩托车。坐在驾驶座上,顺手能摸到一个工具箱,里面除了绳索、扳手、纸板等工具外,一本《新华字典》和《骚坛》诗集格外显眼。

他是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村民,是屈原家门口的老乡。在县城跑运输谋生。等货时,李国恒会打开工具箱,翻看诗集。突发灵感,他就掏出手机写上一首诗,群发给诗友们,然后继续运货。伴着摩托车的“突突”声,兜里的手机震个不停,摩托在跑,他无暇顾及,任凭诗友们七嘴八舌的评论……

打开手机微信,搜索微信公众号“社区尔雅居”“尔雅诗社·诗词学堂”每周准时推送诗词写作知识;刊发诗词爱好者优秀作品的《社区尔雅居》微刊已经连载50期……这个公众号出自尔雅诗社,是宜昌首个社区居民诗社。

“兼得广厦千万间,吉人逢水心甘甜,咱今口哑用笔写,二人到津水不见。”这是笔者走进“中国谜语村”宜都市青林寺村,在村中十字路口的廉政谜语石长廊中,见到的一首谜语诗。

谜语诗的制作者、谜语大王赵兴寿告诉记者谜底时说:“谜底是‘廉洁自律’。在这个只有1200多人的小村里,几乎人人会猜射,事事皆可谜。谜语如同吃饭、下地干活一样平常,不经意地融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诗歌如水,如空气,如恋人,早已成为宜昌人最诗意的文化信仰,最富足的精神追求!

[责任编辑:魏玮]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