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屈子流传至今的宜昌诗情


来源:凤凰网综合

9月的宜昌,诗人兴会,百名大家齐聚中国诗歌之城,谈诗论道。宜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是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屈原以其卓绝的才情,将斑斓的色彩、诡谲的意想、雄奇的思索和苍茫的忧思融合在一起,在中国发掘

9月的宜昌,诗人兴会,百名大家齐聚中国诗歌之城,谈诗论道。

宜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是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屈原以其卓绝的才情,将斑斓的色彩、诡谲的意想、雄奇的思索和苍茫的忧思融合在一起,在中国发掘出一条浪漫主义长河。

千百年来,屈原遗风在这里世代延续,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骨髓血脉。宜昌人的诗情,也化成一首首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息流淌……

  诗歌之城 历代诗人显风骚

“一卷离骚惊万代,千秋汩水照流年”,自屈原之后,宜昌以其诗意的山水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

自汉以来,直到唐宋,当时的大诗人都曾踏足宜昌,写下5000多首吟诵三峡、宜昌的华美篇章;李白、杜甫、欧阳修、白居易等诗人更在这片沃土挥毫泼墨,诗以咏志。

明清至民国,境外作家和宜昌诗人双头并进,千年诗城诗意不减。市文联主席周立荣介绍,改革开放后,宜昌崛起了刘小平、姚永标、南野、肖国松、徐原、毛子等一批有成就的诗歌新人;谭光沛、姜祚正在旧体诗词创作上更是颇具实力。

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了宜昌山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同时也营造了宜昌深厚的诗歌氛围。

  扎根民间 一地诗香润峡江

千年诗城,根在民间。在秭归县,民间诗歌力量兴盛,九歌、涉江、兰蕙、天问等20多个诗社先后成立,会员达到1000多人。

白天拿锄勤耕作,晚上握笔写春秋。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介绍,许多诗社成员都是“泥腿子”出身的农民。自1982年恢复至今的三闾骚坛,共举办“端午诗会”百余场次,写诗、填词超过了4500多首,并出版《吊屈原专集》等“骚坛专集”10本,在海内外影响较大。

“秋草伴叶鸟喑声,芙蓉花艳已无蜂。人生几多悲欢事,纵然风雨志有恒。”这首《秋日有感》是宜昌市桃花岭小学六(2)班学生王行睿的原创诗作。该校老师介绍,目前学校有“新月”“鸣蝉”“冬梅”3个诗社,22本诗集收录了几千名学生的各种原创诗作。

诗歌进农村、进校园、进车间……在宜昌,各种诗歌协会每年都会在企业车间、农村晒场等地举办丰富的活动,以诗会友,让诗歌回归大众,扎根民间。

  活动丰富 在诗意中穿越古今

诗城兴盛不衰,源于千年文脉的历史传承,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一系列丰富诗歌活动的举办,为宜昌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诗意和灵感。

2014年,著名诗人郑愁予跨越海峡,与三峡大学5000多名学子分享诗歌感悟;2016年,“诗在民间”端午诗会在秭归隆重举行,诗人洪烛、余秀华等200多名诗人共同纪念屈原。

昨晚,第五届中国诗歌节在宜昌闭幕,宜昌诗情却在本次活动中烈烈燃烧,经久不息。

据悉,我市每年平均举办大型诗歌活动80余场,参与群众达10万余人,诗歌研究和创作团队达15个,民间诗社团队39个,各类诗歌活动层出不穷。

从《离骚》《橘颂》到余光中的《秭归祭屈原》、吉狄马加的《让我们回家吧》……千年诗韵,让宜昌在积淀中愈发厚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穿越古今,宜昌正向世界展示其千百年来独有的诗情。

[责任编辑:王爽婧]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