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钢铁粮仓”绿色转型 解码黄石“华丽转身”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钢铁粮仓”绿色转型 解码黄石“华丽转身”新华网武汉11月27日电(曾伟龙)“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是历史赋予黄石的荣誉,

原标题:“钢铁粮仓”绿色转型 解码黄石“华丽转身”

新华网武汉11月27日电(曾伟龙)“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是历史赋予黄石的荣誉,3000年的青铜史,百余年的钢铁工业史,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亚洲第一天坑、华新水泥遗址……这一个个带有历史厚度的城市符号,为黄石这座城市打上了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烙印。

湖北黄石,从三千年的工业文明走来,通过现代转型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结构从“资源型”向“绿色型”转变,使得老企业焕发新生机,一座曾经以钢铁、水泥生产为产业基础的老工业城市,华丽转身”走出了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钢铁粮仓,中国近代工业摇篮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走进黄石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讲解员指着地上成片紫色的铜草花,介绍说古人就是凭借这些花来判定此处是不是铜矿富产地,并在此开采、冶炼。

黄石的工业文明从商周时期绵延至今,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到今天的信息产业时代,从未缺席和断档。

这3000多年历史因为先人们的工业生产及其衍生的社会活动而产生了意义,绵长的时间由于人的刻写具有价值、光芒闪亮,对比其他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历史跨度和文化厚度,黄石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对于中国的近代工业来说,就不得不提两个名字,一是黄石,二是张之洞。

清末,积贫积弱的清王朝已是油尽灯枯。发展民族重工业,被有志之士奉为救国救民的重要出路。1889年,时年52岁的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继续推行其任两广总督时未完成的大业——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此时,有着千年矿冶历史的黄石大冶铁矿,以其矿藏量之大、品位之优引起了张之洞的重视。从此,张之洞在黄石拉开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的序幕。

1892年,为将大冶铁矿石运至汉阳铁厂,张之洞购进德国器件及机车,兴修了一条从铁山至石灰窑江岸30余公里的运矿铁路,这是中国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1893年,大冶铁矿正式投入生产,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

此外,也因有着丰富的石灰矿、煤矿,黄石地区兴建了大冶湖北水泥厂(华新水泥的前身)、源华煤矿、利华煤矿,从而生产出发展民族工业所需的水泥、煤炭。

黄石因为有了矿冶,而在近代中国占据了显要地位。建国初期,作为一座新生的重工业城市,黄石一直牢牢坚守“工业粮仓”的阵地上,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大量原材料。

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等大型企业的开办,直接带动了铁路和码头的建成、人口的流动,使得铁山、下陆、石灰窑连成一气,一座新兴的矿冶工业城市成为长江之滨的一颗明珠。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黄石建成了全国十大特种钢厂之一的湖北新冶钢集团公司、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集团之一的华新水泥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

当时,黄石市已形成年产25万吨铜、200万吨特钢、10万吨铝、1500万吨水泥、200万吨煤的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黄石更是以其历史留下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中大放异彩,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

历史最高峰时,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62%,黄石的实力仅次于武汉,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一百年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零距离走近大冶铁矿,一个东西长2000多米,南北宽900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巨大露天天坑让人惊叹,它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更是百年中国工业史的见证。

据现场一工作人员阎红勇介绍,大冶铁矿是中国百年工业化从洋务运动留存至今且仍在生产的唯一企业,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从该矿坑中共剥离岩石就达3.6亿多吨,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等,它曾是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钢铁粮仓”。

矿业瑰宝,留住“工业乡愁”

在素以中国矿冶文明“王冠”为傲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我们可以领略三千多年前青铜开采冶炼的壮观历史;

在“亚洲第一天坑”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1700多年的开采画面若隐若现;

在汉冶萍广场上的高炉,则见证着100多年的钢铁工业发展史;

在华新水泥遗址,有着100多年的水泥制造史,来到黄石,就像来到水泥的故乡;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湖北新冶钢公司,我们见证钢铁出炉如巨龙出海……

一座城如同一个人,有其独特的气质。黄石既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颜值,也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可以说,黄石丰富的工业遗迹,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和城市精神象征。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当下,黄石工业文明建设的光辉历程,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行之有效的合力保护和发掘,为城市留住美丽的“工业乡愁”。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始于商朝晚期,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时间跨度长达千余年,历时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堪称矿冶文化之瑰宝。

在这里,我们不但可领略3000多年的悠久采冶史,更能体验“铜草花开-青铜文明”的深厚矿冶文化底蕴。

当我们身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广场上,矿工们忙碌的身影恍惚再现。

曾经,这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矿山硬岩废石堆放场和固体垃圾排放地,如今已被改建为一座保留自然生态景观特色,并融入铁山悠久矿冶文化历史的园区。

华新水泥公司旧址整体保存完整,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工业遗产。

“黄石引领了三千年的矿冶文明史,引领了近100多年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当前更是处在引领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黄石市委书记马旭明介绍,黄石有着丰厚的矿冶文化资源,辖区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亚洲第一天坑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汉冶萍高炉等工业遗址资源在国内绝无仅有。

“未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工业与旅游、工业与生活的关系,打响工业文化品牌。”马旭明认为,工业文化是黄石的血脉,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黄石要铸文化之魂,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打造成为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最具“工业乡愁”城市。

在调研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筹备情况时,湖北省旅游委党组书记、主任晏蒲柳强调,这次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在黄石召开,对黄石既是一次巨大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黄石要充分利用大会的宣传效应,向世人全方位展现黄石工业旅游的特色之美。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再高飞

黄石,在共和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诞生了“大冶钢厂”、“大冶铁矿”、“大冶有色”、“华新水泥”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企业和产品。

这些工业基地,是城市宝贵的财富,更是城市文化之根。

目前,黄石一方面将遗址保护起来,申报世界级、国家级工业遗产,同时开发工业旅游,把废旧的工厂改成文化创意企业。

2017年11月27日至29日,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在黄石举行。

黄石迎来千载难逢的机会,它也将在本次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上,通过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华新水泥厂旧址等呈现,向世界展示中华深厚矿冶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

3000年熊熊不灭的炉火,铸就了黄石工业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成为黄石推进转型升级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

可以说,黄石曾经是中国钢铁事业的一面旗帜,为国家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保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年祖国需要时,矿山敞开胸怀,黄石把炽热的能量贡献给国家。但是,黄石人没有停下脚步“等靠要”,却用矿冶文化将“亚洲第一采坑”建成以“汉冶采坑观光区”和“复垦生态观光区”为核心景区的矿山公园。

荣誉属于探路者,2005年7月23日,黄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2010年2月21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再次赞誉,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

作为老工业基地,黄石市工业旅游资源体系完备,既有3000多年工业文化沉淀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也有近代工业文明成功的华新水泥、汉冶萍钢铁厂等旧址,还有当前享誉全国的劲牌、新冶钢等知名企业,并建设了黄石矿博园、黄石地质博物馆等特色场馆。

近年来,黄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拆除了长江沿线非法码头123个,关闭露天采石场131家,实现沿江区域无非法码头和矿山,开启了一片新的蓝天。曾经因为污染严重而戴上“光灰城市”的帽子,而今却已经是一个“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绿色发展之城。

在“工业+旅游”理念的引领下,在转型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为该市摆脱资源困境指明了方向。黄石的“华丽转身”,涌现出不少高质量的工业游景点,让“全域旅游”这道大餐更加丰富。

当下,黄石凭借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正全力围绕构建完整的矿冶文明链条,把现有的工业遗址串成线、联成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最具“工业乡愁”的旅游城市。

黄石市长董卫民认为,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是黄石继成功举办地矿科普大会后的又一次盛会,办好此次大会,对推动黄石旅游发展,擦亮最美工业城市名片,促进城市转型,意义重大。

如今,“生态”“绿色”已成为黄石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新名片,绿色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生长。告别对熟悉的发展路径的依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黄石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韧和勇气,也为一座城市的长久繁荣找到了一条绿色之路。

[责任编辑:魏玮]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