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城中村变身“和谐村” 江岸区“淌湖经验”的奥秘在哪里?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5万多居民中,仅3000余人是村民,其余全是租户,60%的租户是外来务工人员。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道淌湖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是武汉市外来人口最集中的城中村之一,基层治理难度大。但眼下,淌湖村却成了远近闻

5万多居民中,仅3000余人是村民,其余全是租户,60%的租户是外来务工人员。    

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道淌湖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是武汉市外来人口最集中的城中村之一,基层治理难度大。    

但眼下,淌湖村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天南海北的租客,搬进这里,就像住进了有5万多亲朋好友的“大家庭”。    

奥秘何在?江岸区积极落实湖北省、武汉市的相关决策部署和文件精神,结合基层实际,全面推广市委“1314”治理体系,探索出一套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五治与服务一体化,激活群众自治的“淌湖经验”。

淌湖村成立老年协会,形成敬老风尚,培育德治氛围。

能人回村,迅速激活一池春水

从城中村到“和谐村”,淌湖村的成长之路起初并不顺利。

2007年,淌湖村改制成为淌湖实业有限公司,村民变成股民,收入主要源自房屋出租和村集体经济的分红。

但随之而来的一些不良现象,让村民颇有意见——

城中村内,房前屋后有人私搭乱建;电动车盗窃时有发生。环境不佳,导致尽管全村民房的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但每平方米房租仅7元,且出租率并不高。

2013年,村民们找到在外创业的能人姚建华。从淌湖村闯出来的姚建华,彼时正经营一家建材公司,年销售额已达上千万元。“村里现在缺带头人,我作为党员,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也应该带领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姚建华回到淌湖村后,当选为淌湖村党总支书记。

在淌湖村下辖的4个自然片区和一个非公组织,都各建立了一个党支部,基层党组织迅速拉起了框架。

身为“红色头雁”,姚建华还自掏腰包,为村委会工作人员每人定做一套工作服,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外办事均统一着装,面带微笑热情接待居民来访,居民诉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淌湖村推广“百步亭经验”。

党建引领,筑牢基层组织根基

基层党组织要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必须直面问题,为群众办实事。

首要任务,是改善村里的居住环境。

在淌湖村,房屋间的道路大多仅2米多宽,但被居民们沿路堆满了杂物。好好的公共道路,成了家家户户的“私产”,大家都觉得出行不便,但谁也不愿先让步,因为“先让步,就意味着吃了亏”。

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顶在最前面。姚建华的一位亲戚,在房前屋后堆着旧沙发、废建材等杂物,将2米宽的路面占去四分之一。姚建华得知后,提出自掏腰包“买”下这些杂物,这位亲戚终于被姚建华的真情打动,同意第一个清退杂物。“您把路占着,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别扭,您自己心里也不痛快。我是党员,您可得支持我的工作。”淌湖村第一片区片长郑亮,发现亲戚家在村内公共道路上私建锅炉,占了1米宽的路面。他反复上门做工作,最终说动这位亲戚拆除锅炉。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看似无解的占道难题迎刃而解。全村很快清理了180车杂物和52处卫生死角。

让村民们拍手称快的第二件事是,为全体村民收回公共财产。

淌湖村曾有三处猪圈牛舍,荒废后被几位村民据为己有,长期在此堆放杂物。新的党组织建起来后,将这三处公产收回,并在此建成了三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楼停车,二楼办公,三楼则拿出来,供居民们操办红白喜事、跳广场舞等使用,大快人心。

眼见党组织逐渐走进村民们的心里,淌湖村趁热打铁。针对村湾道路坑洼不平,对29条、总长2720米的道路,进行修复、硬化和刷黑;针对每逢大雨就“看海”,对下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清理、升级改造。与此同时,村里还新建了29处花坛和400余平方米的绿色小游园,并投入18万元,为上百户村民更换油烟净化设备。

9月1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淌湖村,沿途步行,只见路面整洁,没发现违规占道行为,道路不宽,却十分清爽、井井有条。

今年60岁的罗定英老人直夸:“村里环境美了,村民们的荷包也鼓了。如今,淌湖村民房每平方米的租金已达20元,80%的房屋已出租。看着日子越过越红火,党组织在群众心中也树立了威信。”

武装头脑,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基层

党组织的公信力建起来了,村民们的思想也要武装起来。基层治理,最终还要靠党建引领下的居民群众自治。

2015年,首届淌湖村文艺笔会开幕,村里的老中青三代艺术爱好者,同台切磋书法、绘画、收藏、茶艺等艺术爱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成为大家切磋书法绘画作品时的主题。

自治意识,也逐渐在群众心里萌芽。一些热心的居民也开始闲不住了。

今年57岁的胡仙芝从小生活在淌湖村,天生一副热心肠。只要听说谁家夫妻吵架、婆媳闹矛盾、街坊起争执,她一定要出面劝说一番。“遇到难解的矛盾,我心里就堵得慌,看到邻里间和和睦睦,我就打心眼里高兴。”胡仙芝被一档电视栏目吸纳为群众调解员,经常随栏目组到湖北各地参与调解。

既然能在外调解成功,在村里肯定也能当好“热心马大姐”。胡仙芝越来越觉得个人的力量有限,2015年,在村党组织的引导下,她牵头成立了“和事佬”志愿服务队,专门调解邻里间的烦心事和矛盾纠纷。眼下,在淌湖村,这样的“和事佬”已有13位。“和事佬”们还总结出一套调解矛盾的小妙招:家庭矛盾先说“小”再说“老”,把握家庭关系是关键;邻里纠纷讲究“背靠背”,先分头了解情况、以礼为先;及时介入、观察入微、沟通到位、巧字当先。

婆婆喜欢跳广场舞,媳妇埋怨婆婆不帮着带小孩。不久前,邻居家的婆媳矛盾,传到了胡仙芝耳朵里。“你婆婆年纪这么大,虽然带孩子不积极,但帮你们小两口揽下了不少家务活,跳跳广场舞也是个调节。”胡仙芝先把媳妇拉近卧室,耐心劝说。“前年你卧病在床,媳妇急得忙前忙后,你忘啦?如今她带孩子忙不过来,你也应该在跳舞之余,多搭把手。”扭头,胡仙芝又叫上婆婆出门散心,边逛边劝。

一来二去,这对婆媳从冷眼相对,到“互相挽着胳膊出门散步”。

13位“和事佬”,不仅是村里的调解员,更成为信息的收集员。在串门聊天中,了解居民们的所急所想所盼,掌握矛盾纠纷苗头,并及时通过片长向村党组织反映。

“和事佬”志愿服务队走访居民。

目前,淌湖村已涌现出青年治安志愿服务队、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夕阳红志愿巡逻服务队、村湾美化志愿服务队、村湾维修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批热心居民活跃在房前屋后,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建章立制,群众自治有的放矢

群众自治,除了靠志愿服务,也要靠建章立制来正确引导。

对于城中村,如何管理好庞大的流动人口,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淌湖村探索“双签约”机制,所有租户在与房东签订租房合的同时,租户与房东、房东与村里均同步签订《淌湖村环境治理文明公约》,从安全、卫生、环保、邻里和谐等方面进行约定,共同守护全村的美好民风和环境。

如此一来,成百上千的村民从被管理的对象,一下转身变为管理的参与者。每人管好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村级层面的管理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村民邓爹爹家中的房屋出租后,租户经常在夜晚大声放音乐,偶尔还从二楼窗户向外丢垃圾,周围邻居多有怨言。“签了文明公约,我就对管理租户有责任。尽管他没违法犯罪,但损害了民风和大家的生活环境,我可不能把矛盾丢给村委会和邻居们。”邓爹爹以房东身份主动多次上门劝说,租户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诺改正。

淌湖村还组织热心村民成立治安队,提供治安巡逻、消防巡逻、交通疏导等服务。名叫巡逻队,更是服务队,在巡逻过程中,这家正安装空调、那家在搬家具,巡逻队员们都会主动搭把手,顺便听取村民们对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村委会反馈。如今,这支治安队已吸引了26位村民参加。

依靠唤醒群众自治,淌湖村如今已经实现“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

五治融合,打牢社区治理根基

下月17日,淌湖村居民自己的“春节”,又将如期而至。

说是“春节”,是因为在这一天,淌湖村家家户户的年轻人,都会回家与老人团聚,村里还会专门为老人们举办文艺演出,发放礼物。

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5年。

自治,让村民们有了主人翁意识。但要让自治步入良性循环,则要靠德治来打基础,培育出良好村风民风。

2013年,老年协会在淌湖村诞生,村里265位老人有了第二个家。

淌湖村组织有志之士,自愿捐资设立敬老基金,每年在重阳节时,为老人们举办文艺演出、娱乐活动,并集中赠送礼品。家境困难的老人患重病,也可获得资助。“叶桎宏、陈志福、姚子明……”在淌湖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三楼,公示着每年敬老模范的名单。

这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导向。

如今在淌湖村,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参与捐助的敬老模范人数,也从2013年的11人,增至如今的18人。村民叶桎宏,5年来已累计捐出了100万元善款。

德治只是一个缩影。眼下,江岸区正探索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共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并形成“五治与服务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在淌湖村,这一基层治理新模式得到充分体现。

淌湖村成立社区治理工作站,下设“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自治与服务一体化”“德治与服务一体化”“法治与服务一体化”“智治与服务一体化”“共治与服务一体化”6个工作小组,基层队站所、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辖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共治单位协同参与。

各工作小组和共治单位在社区治理工作站的统一领导下,推行“党建工作进网格,服务群众进家门”网格化管理,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及工作职责。建立多元参与协商制度,分层级召开联席办公会、居民恳谈会,全面统筹、协调、督导基层治理难题。建立联席议事制度,通过联席办公会、居民恳谈会等,真正实现“社区大小事,群众商量办”。一个以“五治”小组为核心,共治单位为主力,辖区志愿者为辅助的多方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淌湖村已经撤村,目前正在筹备成立社区,村民们也将从股民再次“变身”成为社区居民。新起点带来新希望,淌湖村的基层治理,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迈上新的台阶。

相关阅读:

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将服务深深扎根进社区——

江岸区打造社区网格服务升级版

花桥街道开展法治服务进网格活动。(视界网祝丽芳摄)

9月17日记者从武汉市江岸区获悉,该区正探索打造社区网格服务的升级版,通过建立网格服务片、网格(治理)工作室整合资源,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街道—社区—网格”是传统的基层治理层级。但以往,网格中仅有一名网格员,多数仅承担信息、矛盾的收集和上报工作。江岸区创新打造网格服务片和网格(治理)工作室,推动服务资源和团队进驻网格,让网格切实具备收集信息、调处矛盾、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功能。

探索打造网格服务片,着眼于打破网格间条块分割的格局,聚合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江岸区分别以劳动街道湖边坊社区绿湖小区、二七街道长建社区恒大双城小区和百步亭社区文卉苑等社区为试点。

绿湖小区网格服务片将湖边坊社区5个网格的网格员、安保队员和环卫队员分别从社区和环卫公司中剥离,统一划归网格服务片区管理,组成该网格片治理的专业化团队,实现“网管+物管+安管+城管”“四管融合”;恒大双城小区网格服务片内有4名网格员,实行“三员合一”工作机制,即一名网格员同时履行网格员、物管员、安保员的职责,“一网打尽”各类服务;百步亭社区文卉苑居委会网格服务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成立“邻里守望治安巡逻队”等居民自治队伍、职能部门与苑区结对等举措,将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共治等五治融合,在网格服务片内实现五治与服务一体化。

探索打造网格(治理)工作室,则是为了给网格量身打造工作团队,将服务群众的阵地前移。江岸区以花桥街道大江园社区和二七街道韦桑社区等社区为试点。

大江园社区在晋合世家小区建立第八网格(治理)工作室,形成“自治共治网格工作室”模式,由一名网格员带领党员骨干,驻社区“三官一律”、基层执法队员、志愿团队、社会组织、红色物业人员,辖区文明单位共同进入网格组建服务团队,形成共治合力,并按照“网格+社工+志愿者”、“网格员+物管员”的模式,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纠纷调解、事务代办、志愿服务、司法维权等综合服务。韦桑社区在翰林紫园小区建立第九网格(治理)工作室,以“网格化+信息化”为手段形成“智慧网格工作室”模式,融网格服务、综治中心、警务室功能为一体,通过整合公安、司法、民政、信访等基层力量,为居民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

江岸区通过打造网格服务片和网格(治理)工作室,切实提升了网格工作效能,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共管理更加高效、公共服务更加完备、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实现了与居民群众“零距离”,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通讯员:祝丽芳 顾丹

[责任编辑:刘毓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