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地大“化石猎人”收藏500余块宝贝 让化石重获新生


来源:楚天都市报

原标题:千山之中说走就走让尘封的化石重获新生地大“化石猎人”收藏500多块宝贝□楚天都市报记者肖杨通讯员张沐情娄哲威左卓昕图为:收藏的化石 图为:“化石猎人&rdq

原标题:千山之中说走就走让尘封的化石重获新生

地大“化石猎人”收藏500多块宝贝

□楚天都市报记者肖杨通讯员张沐情娄哲威左卓昕

图为:收藏的化石

 

图为:“化石猎人”寻找宝贝

菊石、玛瑙晶洞、葡萄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俱乐部里各式各样的标本宝贝琳琅满目。丰富的标本库,专业的地学书籍,让地学俱乐部从大学里众多的社团中脱颖而出,在今年由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全国数百所高校共同主办的寻找“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评选中,再次获得“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的称号。

镇社之宝是一块“汉阳鱼头”

“目前,俱乐部内的化石、岩石和矿物等现存标本540块左右。”说起社团里的宝贝,现任俱乐部理事长刘方凯如数家珍。哪块石头算得上是镇社之宝?仍在地学院读大三的刘方凯眼前一亮,“肯定是一块汉阳鱼头化石,我刚加入社团时,学长宝贝得都不随便拿出来看。”楚天都市报记者现场看到,这块石头远看平凡无奇,近处凝望,石头里竟然包裹着一个清晰可见的鱼头,栩栩如生。

目前在该校读研二的武瑞回忆,这块石头是2011年社团集体去锅顶山出野外发现的,根据文献记录那边产有很多的化石,不过没想到真的会挖到汉阳鱼。那天机缘巧合,在半山腰撬岩层,有队员不小心脚下打滑把一些散落的小石子蹬下去了,然后就看到露出来一小片黑色的痕迹,谁也不知道这块化石会是什么。当年读大二的学长林威已经背了二三十斤的样品,还是坚持把那一整块取下来背回了学校。直到简单清修之后才发现是个较为完整的汉阳鱼的头部。

为何叫“汉阳鱼”?原来,约在4亿年前,这条鱼游走在汉阳这片古扬子海,它没有下巴和颔,但口能张合吃食。半个世纪前,在汉阳锅顶山发现这类化石,这一古生代时期的无颔类脊椎动物被称为“汉阳鱼”。“这条鱼死亡之后沉在水底,或许经过一场洪水,它尸体被泥土迅速覆盖,伴随海陆变迁,它也经过不断地被下压矿化的过程,最后变成了一块化石,沧海桑田,某一个契机它又被抬升到地面,直至被我们发现重见天日。”正在社团活动室修理化石的地学院17级学生李幸感慨道。

每一块化石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2013年,社团还处于建设之中,成员们外出期间都担负着寻找岩石标本的任务。常常背上背包,拿起地质锤,在千山之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化石之旅。”赵云逸是2017届的毕业生,2013年暑假,社团组织“三下乡”活动,远赴辽宁朝阳做地质遗迹保护的社会调查。因为当时那里到处都有化石,盗挖和非法贩卖的情况很严重,当地人并不相信同学们“做调研”的说法,戒备心很强。于是队员们自己拎着地质锤,偷偷沿着乡间小路去调查,最后带回来了一块狼鳍鱼化石悉心收藏。

正在该校读研一的李乐广回忆起社团唯一的一块“贵州龙”,还是2015年社团赴贵州兴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回来的。贵州龙是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大约形成于2.3亿年前的早中生代中晚三叠纪。而当地挖化石同样十分猖獗,贵州龙的保护处境堪忧。李乐广表示,成员们了解到“贵州龙”的珍稀后,念念不忘,最后当地的一个化石修复师,用模型制作方法做了两块翻模,用来保持收藏,“他自己留了一件,送给了我们一件。”“俱乐部里的石头,都是社员外出采集、相互交流,甚至自发购买,不断积累而成。每一个标本都有一段温馨的故事。”地球科学俱乐部的活动指导老师王珩表示。

每一块都是重返远古的时光机

楚天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地球科学俱乐部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1991年创办的“地球爱好者小组”和“岩矿爱好者小组”,从创立至今,聚集了一波又一波热爱地质的年轻人。“石头把故事藏进身体,破解了他们,我们就能拥有重返远古的时光机。”现在仍在该校读研的社员王奉宇感叹。

地球科学俱乐部的科研指导老师宋海军教授表示,俱乐部坚持开展野外化石挖掘和对外科普,不仅锻炼了成员能力,也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化石,保护化石,为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尽了一份力。

[责任编辑:冯雅合]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