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建筑史上划时代进步的标志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永乐十年军夫二十七万”修武当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天下工匠云集武当山,修建皇家道场。那么,修建武当山到底动用了多少人力呢?有说20余万人,也有说30余万人

“永乐十年军夫二十七万”修武当

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天下工匠云集武当山,修建皇家道场。那么,修建武当山到底动用了多少人力呢?有说20余万人,也有说30余万人!

武当山的宫观建设,是从明朝永乐十年九月开始动工的。主体工程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完成,附属工程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完成,共建九宫八观三十三处建筑群,大小为楹一千八百余间。

明朝《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国朝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统率军夫二十余万,敕建武当山宫观”;“永乐十年,特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侍郎郭琎等,率领官员军夫人匠二十余万,创建玄帝大殿、山门……”根据志书记载,明成祖当时调集修建武当山的官员、军队及工匠共计20余万人。

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国史馆总裁官张廷玉定稿的《明史·张三丰传》记载:“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

2017年11月,武当山自然景观调查工作专班在武当山七星树对面的深山中,发现了一处明朝武当山建筑群采石场遗址。其中一处摩崖石刻清晰可辨,上刻“永乐十年军夫二十七万”,旁边还散刻着较多的“武昌右”、“武昌前”、“常”、“岳”等字样。虽然历经6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历史学教授、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指出,这是关于明朝武当建筑史资料的重要发现,具有学术价值。

十堰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志军说,刻字中的“武昌右”、“武昌前”出现比较多,它们是指明朝都司卫所,即武昌右卫、前卫。他认为,这处采石场与明朝营建武当山有关。

杨立志说,过去研究者不能确定明成祖大建武当时军民夫匠的准确数字,而这个摩崖石刻记载了相对准确的数字,可以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记人数相印证。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建筑史上划时代进步的标志

2014年9月,91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教授张良皋说,明朝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每年动员的匠户人数达20多万,非同小可。“匠户”与“军户”在明朝多是世袭,不许改行。但“匠户”也造就了世袭的建筑工匠队伍,客观上促进了建筑技术的进步,能与明朝规模宏大的建筑事业配套。他认为,20万“匠户”虽然比不上秦朝驱使70万“刑徒”修秦始皇陵那样人数众多,但“刑徒”基本上无技术可言。和埃及10万奴隶建法老金字塔相比,20万“匠户”不仅人数多一倍,而且技术水平更高。张良皋自信地说,修建武当山的20万“匠户”,恐怕是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一支建筑技术工匠队伍。

 

金顶修建时,做到了墙垣不可损伤山体的施工要求。 记者朱江摄

张良皋赞叹道,武当山金殿全部铜铸,是按明朝初年的构造标准,堪称最准确的“足尺”建筑模型。“镏金部件至今仍是金灿灿的,这个铜铸技术在当时极其先进。”他分析说,古人对付金属的方法常用“吹焊法”,焊点有几个就很牢固了。人们用很细的吹管吹出一条温度很高的火,巧妙地在一些关键点用“吹焊”焊出来。“这种吹焊技术在武当山用得神乎其神,现在你都看不见一点焊缝。古神道上,每隔几步都钉着钢钉,牢固得很。与故宫相比,武当山建筑群更为大胆地运用了新材料和新方法。”

在张良皋心中,武当山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划时代进步的标志”,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文字来源:十堰晚报)

[责任编辑:向思]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