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社工组建居家抗疫后援团 “云”相伴让更多人帮更多人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2020-04-26 第期

原标题:社工们组建居家抗疫后援团

“云”相伴,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宇

看不见的数字信号,微信对话框的方寸空间,也成了用生命陪伴生命的“方舟”。

陈兰兰,武汉逸飞社工服务中心创始人;贺慧娟,汉阳莘升社工服务站负责人。

听说过彼此,但从未谋面的她们在网上一拍即合,以志愿者的身份发起组建了武汉首个居家抗疫后援团,免费为市民提供线上咨询服务。

陈兰兰“主外”,负责链接医务、心理、社工等专业资源;贺慧娟“主内”,负责在线服务平台后台管理。

1月23日至4月8日,她们并肩作战76天,与200多名长期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一起,累计服务6252人次,服务个案75个,咨询量达19万多条。

连续奋战80小时

“当时就傻了。”1月23日晚上7点多,看着2小时前组建的微信群已经涌进200多人,从事了10年社工实践的陈兰兰坦言: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并且之前从事社会服务都是传统的线下工作方式,如何通过网络做好服务,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

和普通武汉市民一样,“封城”初期,她们也有过恐慌和无助。陈兰兰和贺慧娟都说,组建微信群的初衷,是作为专业社工的自觉,“自己应该做点儿什么”。

当晚10点多,第一个服务群人数已超400人;她们立马组建了第二个群,忙到次日凌晨4点多才睡下。

“最高峰时一天的咨询信息有5000多条。”随后的三天,陈兰兰和贺慧娟几乎是连轴转。“看到那么多咨询信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不觉得累。”陈兰兰形容当时自己“像打了鸡血”。

1月26日下午,连续作战的她俩差点崩溃:武汉社工组织发出倡议后,一下子新增了800余名志愿者。如何进行审核、培训、调配,她们心里没底。

“只能边服务边探索,最终在26日晚上确定了固定模式。”陈兰兰举例说,比如实行轮班制。“医务进行症状分析,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安慰,社工对个案跟进管理,后台则对接需求、统计分析数据。”

直到2月中旬,她们除了每天盯着群,生怕出现次生问题;22时后还要针对没解决的问题汇总、解决,一忙就到凌晨二三点。这期间,由于长期坐在电脑前,陈兰兰身体不适,坚持趴在床上回信息、打电话;贺慧娟不到一个月瘦了10斤。

“千万人”接力“云陪伴”

“曾有一盏灯,用自己的微光撕破了暗夜的一角,又经过千万人接力,才让这个世界薪火不灭。”一位社工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

陈兰兰和贺慧娟就好似那盏灯。

作为平台的“链接者”,陈兰兰说,最重要是搭建一个平台,将专业资源链接到平台来,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

“前期闭门在家的居民们需要大量的医务帮助,比如居家隔离如何吃药、如何做好隔离防护等等。”贺慧娟说,当时单纯的心理安慰很苍白,要让服务对象知道这里能提供有用的帮助;而有用的帮助则需要专业人士。众多专业人士志愿者中,让她俩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马弘医生。

“马医生在群里‘潜伏’了4天。”陈兰兰后来得知,马医生看到群里来自全国的医疗志愿者能远程对居家患者、疑似患者进行医疗解答,及时缓解患者焦虑,且群里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于是给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组建议借鉴推广该模式。随后民政部以该线上服务案例为基础,发布了相关线上抗疫模式工作导引。

在马医生的协助下,她们还组建了两个共计500多人医务志愿者后备群,帮助解答新冠肺炎及其他医疗方面的问题。

将武汉的微光照向海外

“你们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现在。”

“谢谢你们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

4月7日,武汉“解封”前夜,得知服务群将暂停服务,众多昔日的居民咨询者在群里对志愿者们表达谢意。

面向武汉市民的线上服务暂停,但陈兰兰和贺慧娟志愿服务的脚步并未停歇。

3月中旬,武汉疫情趋于稳定,贺慧娟和陈兰兰就成立了海外抗疫居家隔离后援群。“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在海外留学,知道我有居家抗疫在线服务经验,所以都来问我。”贺慧娟回忆,随着海外疫情的发展,这些朋友们也越来越焦虑,向她咨询的人也越来越多。两人再次不谋而合,决定成立一个海外群。

3月18日,海外抗疫居家隔离后援1群成立,当晚人数达到百人,之后又陆续成立了2群、3群,按照武汉抗疫线上服务模式进行管理。

“海外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留学生及其家长。”贺慧娟说,她们将留学生和家长分开建群,进行针对性的在线服务。医务需求以防护知识为主;心理需求更多的是需要心理支持和陪伴来缓解焦虑情绪。

“只要积极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贺慧娟说。

凤凰网湖北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湖北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