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遗址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原标题:考古遗址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开创遗址类博物馆的“盘龙城”范式来源:长江日报3500年前,这里开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见证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流域共同生长。3500年后,这里

原标题:考古遗址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

开创遗址类博物馆的“盘龙城”范式

来源:长江日报

 

3500年前,这里开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见证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流域共同生长。

3500年后,这里再一次为遗址类博物馆开创“盘龙城”范式,令考古遗址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航拍图

武汉北郊,满目青翠、湖光潋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静静伫立于山水秀色中。在这个占地4.86平方公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它的存在,为考古遗址与现代城市架起桥梁,让今天的人们读懂3500年前的历史。

第一展厅结尾的剪影

5月18日,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揭晓结果,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从29个入围展览中脱颖而出,斩获十大精品奖。正如此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所说,它“为考古遗址展示,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或者说一个新的模式”。

第三展厅解构马车——潮生中原

“盘龙城改变了大众的观念” 

从黄河到长江,改写文明起源说法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如何解读盘龙城留下的文化遗产,将决定如何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仰韶遗址与安阳殷墟等考古发现,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一直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摇篮的说法。1954年,一场大洪水“冲”出了盘龙城,长江流域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城址。

盘龙城的考古发现,让学界重新评估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不少学者指出,此前所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摇篮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如今,考古界一致认为,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商代早期城址,反映了公元前17世纪—前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会景象,代表了当时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武汉大学考古系教授张昌平表示,盘龙城开启了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今天,这里仍然是我们缅怀先民出色的青铜文化、理解古代中国文明进程的重点”。

“用艺术化、现代化的方式展示”

让观众站在今天与远古对话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成果非常丰硕,怎样在“江汉泱泱商邑煌煌”基本陈列中,把它们转化为现代人能够读懂的故事?博物馆人要做的,是架一座桥。

创新式的展现方式为文物注入新的生命。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表示,展示内容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展示方式是艺术化、现代化的。

“江汉泱泱商邑煌煌”基本陈列将过去与现在联系,为今人讲述过去。大到商代盘龙城和今日武汉的环境对比,小到一件炊器的演变历程,就像是一块块或大或小的拼图,等待观众去探索、拼合,展示出盘龙城的前世今生。这是观众和武汉城市之根的对话,也是今天和远古的对话。

展厅空间布局通透悦目,避免了视觉拥堵。保留井字状天顶,如同考古探方,寓意上下古今相融。增强展项与展厅的联动,如宫殿模型展示采用沉浸式大场景,与玻璃窗呼应,有一种盘龙之王的感受。数量众多的大陶缸采用矩阵式陈列,艺术化的场景,让文物承载诗意。

贴近生活的语言、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一目了然的图表等,使晦涩的考古学认识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览中,一共有34处多媒体装置。滚筒、翻翻看等物理互动装置让观众动手检验参观效果;触摸陶片、3D打印模型,实现了观众与文物直接对话;多媒体、VR互动游戏,提升了解读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写实写意交替。钢网人、金属剪影和卡通人物等元素贯穿展陈始终,写意的解读给观众留下对盘龙城先民无限的想象空间。3D打印真实还原考古现场;自行车、场景与考古学家蓝蔚先生探寻遗址的视频画面相融;解构的马车,用写意手法暗示盘龙城与中原的联系。

“展览的‘张力’非常大。一端牵的,是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另一端,它紧紧地拉住了观众。”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严建强这样说。

在参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后,“精致”“用心”“推荐打卡”是游客写下最多的留言。

观众可在这里触摸陶片

“遗址与城市和谐共生”

盘龙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有示范作用

自1963年首次科学考古发掘以来,至2017年底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跻身我国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列,历经岁月洗礼,盘龙城遗址终于从城市荒郊,演变为景观优美的考古遗址公园。紧邻城市副中心的地理位置,决定着盘龙城展览是一次“探索遗址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挑战”。

遗址类博物馆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兼顾美观和实用,实现建筑和遗址的良性互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博物院为建筑定下了两个基调:一是“将遗址作为博物馆最大的一件展品”,一是建筑和遗址要和谐共存。有此基调,才有今日可以登高远眺遗址的屋顶,才有可以体验“盘龙之王”的展厅落地窗,才有依地势而为的消隐式建筑,才有古朴又清新的“网红楼梯”。来这里打卡的网友,亲切地称之为“武汉小埃及”。

著名商周考古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曾断言:“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是我所见遗址公园中建设和发展最好的。”

云南省考古所副所长戴宗品评价:“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和自然地貌实现了有效的融合,不突兀、特别美。”

虚实结合,全方位展现商代盘龙城风貌

“盘龙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对业内有示范作用。”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武汉很早就将遗址区域划为重点保护区,使这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风貌,为之后的考古、展示、建设留下足够的空间,“令我们非常羡慕”。

这里是武汉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市民的休闲场馆和青少年的教育基地。2019年以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致力于多样化的宣教活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知识。博物院立足盘龙城商代文化,开发了3个主题,8门公共教育课程,2019年开展了300多场研学社教活动。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体悟历史变迁,在遗址中感受沧海桑田,也可以在互动区体验考古奥秘。

去年9月,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盘龙城遗址在全国商周考古发掘研究、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都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经验值得向全国大遗址推广。

[责任编辑:林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