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洲每年向下游漂移130米 已下移3公里
1931年汉口市(现武汉市)水灾鸟瞰。 原标题:天兴洲每年向下游漂移130米 天兴洲地处青山镇和谌家矶所夹的长江段江心,从青山轮渡码头坐船前往天兴洲只需要五分钟,作为岛上和外面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轮
1931年汉口市(现武汉市)水灾鸟瞰。
原标题:天兴洲每年向下游漂移130米
天兴洲地处青山镇和谌家矶所夹的长江段江心,从青山轮渡码头坐船前往天兴洲只需要五分钟,作为岛上和外面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轮渡基本上每小时一班。夏日炎炎,江水不再是记者去年冬天来此看到的那样浅,似乎更深了。天兴洲上生产蔬菜瓜果和西瓜,虽然现在岛上居民多已搬到青山居住,但是岛上的农田仍然被很好地开发着,江心居民区周边,瓜田、菜园子显出夏日的蓬勃生机。
从图上看,天兴洲呈现细长形的黄瓜状,是由长江泥沙自然冲积而成,因为是新添一洲,初叫“添新洲”,后改称“天兴洲”。现在,天兴洲已成长江最大江心洲之一,北对汉口谌家矶,南临青山工业区,南岸的航道较宽、水较深,用来航运,北岸则一片宁静,远远可看到谌家矶的街道和建筑。
据武汉档案馆资料记载,天兴洲上从同治4年就开始有人居住,人烟较多时期始于约200年前。在丰水季节,渔民会上岸歇船晒网,慢慢这里就聚集了一些人,他们到了枯水季节就种地,因此,天兴洲上80%的人都是渔民的后代,靠事农打渔为生,进出全靠渔船,现在岛上居民大多已搬到青山居住。
天兴洲到今天至少有800年历史,天兴洲历史的土庙和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湮没于年复一年的滔滔洪水中了。据记载,从1954年至今,天兴洲破堤淹水共10多次。1998年大洪水的时候,洲上一片汪洋,两层的民房下面一层全泡在水里。
1954年长江大洪水过后,天兴洲就被圈定为“防汛行洪民垸”,而在1998年洪水过后,天兴洲再次被确定为“单退民垸”:退人不退耕,即在非汛期处于空垸待蓄状态,洲上的村民仍可生活、生产。而天兴洲至今迟迟未进行开发,仍保存着原生态的原因之一,即是一旦大洪水一来,所有投入均化为乌有。
更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天兴洲以年均130米以上的速度向下游漂移,且漂移速度不断加快。天兴洲为近代河流冲积物组成,受长江洪水冲刷,半个世纪前洲头开始崩退,据武汉航道部门计算,至今洲头下移了3公里,最初的洲头与余家头对齐,2004年“下移”至青山红钢城。
2008年9月天兴洲长江大桥完工,为确保天兴洲长江大桥主桥墩地质安全,武汉市在洲头迎水面修建起4.3公里长的护坡,使其不再“漂移”。但天兴洲分汊河段的分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天兴洲附近的江水主汊在北岸,但到70年代初期,南岸的冲刷扩大,分流比增至80%以上,北岸逐年淤浅成为支汊。
丹水池
江水淹没田畦,豇豆和黄瓜正在枯萎
丹水池,一个美丽的名字,一看即与水有关。据说,这个名字来源于一次误会。
清朝末年,京汉铁路还没有修筑之前,丹水池一带还是一片湖荡芦苇遮、荒丘野兔藏的野地,却是大汉口的东大门,驿道从这里穿过。一天,一位信使到达这里,人困马乏,想在此打尖,看到一老妪端一木盆,蹒跚而来,随口搭讪:老人家,这是哪里呀?老妪误听成“你在干什么呀”,即答曰:端水吃。这信使将“端水吃”听成了“丹水池”,此后丹水池的名字便留了下来。
后来,丹水池成了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字,挨着长江,至今,在丹水池车站与解放大道之间广泛的丹水池地区,居民们仍然伴着“哐当哐当”的车轨撞击声生活。这里并不热闹,没有喧闹的商业街和高楼大厦,沿着汉堤路往江边走,过丹水小路走到头就是车轨,车轨一侧是两三层楼高的居民楼,和他们种植的蔬菜,豇豆、黄瓜、苦瓜……夏日的蔬菜品种格外丰富,穿过一条涵洞,就能到沿江大道了,火车轨离沿江大道不过几十米远。
在汉堤路上还有一条已经弃用的火车轨,1931年7月15日,武汉关水位仅只26.94米,长江洪水即从丹水池破堤冲过这条火车轨,涌入汉口市区。
1998年,丹水池险些再次成为洪水决堤所在。中国石化销售中南公司武汉公司离休干部王占成对此记忆深刻,1998年7月30日中午,王占成正在丹水池家中睡午觉,猛然听见有人高喊大堤冒水了,他爬起来就往长江边冲,看到大堤出现管涌,一股粗大水柱正往外喷。王占成断定堤外护坡上有洞,于是手拿一根长长的木棍,毫不犹豫地跳入堤外的江水中,用脚试探水中的吸力,终于判断出洞的方位,并用双脚卡在洞口上。武警战士用棉被包上土石堵洞,40多床棉被及所包的黄土扔下去才基本将涌水堵住……
沿着沿江大道进入江边,这里远不是汉口江滩那样的被驯化,尤其是在几日的大雨过后,水明显地涨了,但离堤坝仍然很远,居民们种植的豇豆、黄瓜藤根部已被水淹了,叶子开始发黄,成熟的豇豆还没来得及采摘,原本是田畦的地方此时已一片汪洋,这里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杨树、杂草、水草和浅浅的水面。对见惯了大场面的丹水池居民来说,这样的水位完全不是问题,一位婆婆告诉记者,现在水还浅着呢,对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是菜浪费了。
南岸嘴
水无常势,生命眨眼即逝
周谋望是龙王庙救援志愿队的队长,是地地道道在江边长大的老武汉人,他还创建了武汉市最早的志愿者救助队,距今已经有16年了。“听老人们说,1954年涨大水的时候,六渡桥这边全部是水,一片汪洋,家里面漂得都是盆子柜子。”周谋望对记者说。在周谋望的童年记忆中,岸边的堤坝是用红砂石做成的,因为长期被江水冲刷,石块接缝处变成了凹槽,全无棱角。那时候每次洪水来临,都是意想不到的事。周谋望说:“1998年洪水的时候,我经常来江边看,江岸已经被封堤了,有人24小时值守。我自己家里面也全部是水,根本排不出去。”
以前,为预防洪水的侵扰,会采取全民防汛的措施,每个工厂、社区、单位都会抽出一部分人,分辖区执管,到江边巡防。周谋望回忆,10多年前江边都还住有居民,他指着对岸伸入江中的半岛说:“南岸嘴实际上已经到了江中,而且岸上的居民都住在堤坝外,也可以说就是住在江里面了。堤坝在他们住的房子后方, 大概1公里远的地方。只要快发洪水的时候,就有巡逻人员预警,里面的人就搬家,水过后再搬回来。而江北这边的龙王面堤岸上,水通常可以越过护坡,站在观景台上,水可以没过小腿。”
周谋望告诉记者,在江边长大的孩子都会区分两种洪水,一是“发流”,另一个才称得上真正的“洪水”。而所谓“发流”就是在武汉地区并没有下雨涨水,河流的上游阶段却有大雨,导致山洪爆发,河水猛涨,上游洪水聚集一段时间后流至武汉,导致江水突然猛涨。即便是在发流的时候,江边的小孩也曾下水游泳。“哎呀,那个时候胆子真大,水下暗流涌动,从卫生码头冲下来的漩涡直径就有一两米,通常从一个漩涡跳下去,再从水里出来就是半个码头的路程。”周谋望说。在周谋望的眼中,特大洪水并没有让他记忆深刻,让他唏嘘不已的,是在洪水中消逝的生命。
周谋望曾看见有小孩子在涨水的江边玩耍,等他一回头再去看那个小孩时,已被洪水卷走得无影无踪,没有喊叫声,没有落水声,没有一丝声响。周谋望说: “水无常势,水不像山,稳坐不动。在江边长大,见过太多洪水,生死就成了眨眼回头之间的事。唉,真是悲欢离合,人是血肉有情的啊。”
观点
汉江与长江在龙王庙这个地方,形成一个“人”字,所谓“人”就是一撇一捺要“撑”住,长江水与汉江间会形成一股拉力,不断冲刷江岸,这是武汉最险要的地段,我们这里的每一个码头就是闸口。
——龙王庙管理站站长汪宝利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