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建设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湖北
湖北 > 财经 > 产业 > 正文

湖北加快建设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原标题:湖北加快建设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余翔)10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印发实施并全面启动建设,我省将从以下六大重点发力,加快推进。

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在襄阳、宜昌布局建设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根据两地优势产业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综合体等创新平台,推进两地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襄阳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围绕宜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集成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推进襄阳、宜昌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襄阳、宜昌国家高新区提档进位,新建一批省级高新区,积极支持襄阳建设高新科技城、东津科学城、尹集科教城,助推宜昌科教城加快发展,兴办一批科创园区,加快提升园区对创新资源、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的集聚能力。

加快高质量成果转化。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支持襄阳、宜昌开展成果转化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协调推动院士团队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到襄阳、宜昌落地转化。

加快高水平人才集聚。支持两地开展人才引用政策创新,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平台、项目等载体支撑,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高端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加快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加快高效率协同创新。以襄阳、宜昌为龙头,分别组建“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联盟,构建协同创新的常态机制,加快建设“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科创走廊,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创新发展。

立足两地特色和优势 辐射带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两大区域科创中心驱动湖北“两翼”腾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余翔 丘剑山

建设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和支撑“两翼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10月20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炜介绍,建好襄阳、宜昌两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是立足两地特色和优势,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襄阳、宜昌创新型城市建设,整体提升两个城市自身创新能级,形成区域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重点是推动两地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敢闯敢创,探索出省域副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新路子;关键是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发挥襄阳、宜昌区域龙头作用,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成为我省建设美丽湖北、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襄阳:“五大工程”推动创新

科技城一期中试产业园已经满园,集聚了创新项目135个;筹建隆中实验室;投资47亿元的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开工;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唯一。

33家企业入围湖北省“瞪羚”企业、全省第二;金鹰重工、共同药业、博亚精工3家高新技术企业近期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3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等12名科技专家为首批科创顾问……

建设区域科创中心,襄阳紧锣密鼓。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介绍,在战略定位上,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前沿材料,突破关键制备技术,破解产业化应用瓶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打造“襄十随神”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双碳”科技创新应用先行区和“北部列阵”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建设目标上,到2025年,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全面建成省域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区域科创中心建设,襄阳将实施“五大工程”。创新策源工程强化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的功能,建设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打造“一核三城”的创新主平台;高水平建设隆中实验室,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通过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行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行动和大院大所引进计划,到2025年,力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600家、实现总量倍增。双链融合工程助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21.8%提高到2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实现总量倍增。人才引领工程通过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努力形成汉江流域的人才高地。要素聚合工程通过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协同创新工程重点是打造“襄十随神”科创走廊,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创新联动,推进市域、区域间的协同创新。

宜昌:“三区一地”战略引领

宜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创新联盟,启动“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环三峡大学科创生态圈”规划编制,三峡实验室实质运行,启动了一批科研技术攻关。

18个园区平台类、14个科技产业类和13个技术攻关类项目加快推进,安琪酵母、兴发集团、宜昌人福共投入近20亿元,建设生物、有机硅新材料、国际药物3个技术研发中心。近期,还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入库建设……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介绍,该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目标定位上,着重突出“三区一地”战略引领。“三区”,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宜荆荆恩”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一地”,即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确保“十四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从2020年的7.4%提高到14%以上,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2.36%提高到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5.2%提高到22%,形成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确保到2035年,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在创新体系上,宜昌着重强化“由点及面”系统支撑,围绕“六个一”构架多层次、全覆盖创新体系。“一室”,即三峡实验室。定位绿色化工,以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为研究方向,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于一体的创新高地。“一区”,即宜昌高新区。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推进高新区与自贸片区联动发展,提升开放创新水平。“一圈”,即环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三峡大学、710研究所等优势,积极布局创新创业谷、科技创新街区、科创产业综合体,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体系。“一城”,即宜昌科教城。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型企业,在科教城建设“飞地”研究院、研究生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一体”,即市域创新联合体。支持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省级高新区,实现主城区与县市区联动创新。“一廊”,即 “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组建科创联盟,搭建共享服务平台,推进跨区域创新链融合、产业链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