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聚焦“渔、水、藻” 大力开展科研攻关

中科院水生所:聚焦“渔、水、藻” 大力开展科研攻关

4月20日,省科技厅会同省委宣传部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2023年“创响荆楚•农业科技”媒体交流会。会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胡炜介绍,2022年中科院水生所聚焦“渔、水、藻”主责主业,在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科研项目、科研产出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在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依托水生所的“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中科院海洋所和南海海洋所水产科技创新的优势力量,组建“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重点实验室”,2023年1月中科院已发文批准组建。“国家水生生物资源库”在资源量、资源数字化水平、服务量、服务质量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牵头完成的斑马鱼1号染色体敲除计划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2年科技产出支撑能力超过美国的国际斑马鱼资源中心,跃居世界首位。“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成功防控东湖蓝藻水华,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东湖召开的水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作出了贡献。获批湖北省淡水渔业技术创新中心及武汉市淡水渔业技术创新中心。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入选农业农村部首届神农英才计划“神农领军英才”和“神农青年英才”各1名;获基金委水产领域国家杰青1名,水生所拥有水产领域的国家杰青达6名、基金委水产领域唯一的一个创新群体;入选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名,水生所现有国家大宗淡水鱼和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名。

重要科研项目争取方面,水生所新争取农业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1项;获批水产领域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经费创历史新高。

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探索了“良种、良养、良水和良品”的模式。其中,在大水面生态养殖方面,牵头研发并构建了适应于全国不同类型水体的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和模式,在千岛湖等水域开展核心示范,全国示范和推广面积200余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动了全国大水面增殖渔业资源利用试点工作,并牵头为湖北省武湖、鲁湖、保安湖等试点湖泊编制实施方案、开展后评估等工作,有效支撑了湖北省增殖渔业资源利用试点工作。在养殖尾水综合利用方面,以物质循环、资源回用、碳中和为导向,研发基于尾水处理升级、碳减排以及多营养层次混合养殖理念的水源—水相—底泥—尾水处理全链条生物-生态耦合技术,可实现养殖尾水高效处理和再利用。2022年该技术被列为湖北省主推技术。

水生所在鱼类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种质创制关键技术和优良养殖鱼类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取得了双三倍体银鲫演化机制、鱼类生殖干祖细胞特化形成和命运决定调控机制等新发现。在鲤、鲫、草鱼、黄鳝和鳜鱼等大宗淡水鱼和特色淡水鱼精准的育种技术、优良种质创制和养殖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22年,水生所历经近30年,培育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的鳙的首个新品种“中科佳鳙1号”;合作培育出特色淡水鱼翘嘴鳜“武农1号”和杂交鳢“雄鳢1号”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示范养殖过程中显现了优良的养殖性状。此外,还创制出无肌间刺银鲫,性控鲤鱼、抗病草鱼和雄性定向发育的黄鳝等一系列重要养殖鱼类新种质和新品系。

2022年,组织实施了水生所首例科技成果“金属离子在制备防治水生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挂牌转让,该成果在防治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感染和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感染均具有使用剂量无毒安全,保护效果佳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通讯员 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