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土著鱼”重返湖北人餐桌!是谁的DNA动了?

长江“土著鱼”重返湖北人餐桌!是谁的DNA动了?

原标题:长江“土著鱼”重返湖北人餐桌!是谁的DNA动了?

在中国,每消费七条淡水鱼,就有一条来自湖北。爱吃鲜鱼,是刻在湖北人基因里的深刻记忆。

消失的“土憨巴”又回来了,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俗称“土憨巴”的沙塘鳢,你吃过吗?这是一种长江水系特色鱼类,全身只长了一根骨刺,肉质肥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对水质要求也很高。

过去,“土憨巴”大多生长在长江野生水域。今年以来,一批刚刚实现人工驯养的长江野生鱼品种,正悄然“游”上湖北人的餐桌。

荆州市民唐先生:“鱼肉Q弹鲜美,刺也少,味道和我小时候吃过的野生江鱼一模一样。”

荆州江陵县某餐厅负责人卢佐强:“今年‘土憨巴’的货源明显多了,但价格还是要比一般的鱼贵两倍不止,基本上每天都要上个二三十桌。”

让“土憨巴”重回湖北人餐桌,他们花了3年时间

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后,“土憨巴”一度从人们的餐桌上消失。但爱吃鱼的湖北人又怎会放弃!

2021年,湖北启动“土憨巴”等6种野鱼的科技攻关行动,人工繁育驯化长江野生鱼类。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渔业发展处副处长尹恒:“对长江刀鲚、铜鱼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的人工繁育驯化和养殖技术进行攻关,建成基地37个。”

实验之初,科研人员寻遍了湖北的水产市场,只找到了不到100条土憨巴实验用鱼,第一次繁育只成功了一尾。于是,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安排了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组织科研团队寻遍长江中下游,一边收集种苗,一边学习繁育技术,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摸清了“土憨巴”的育苗和养殖诀窍。

武汉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工程师任艳:“我们去南京淡水所,从它的产卵桶的收取、消毒、孵化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全过程学习,给它加设温棚控制在25~26摄氏度。饲料、死的鱼,还有冻的虾,它都不吃的,就发现它对虾子,还有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小鱼吃得比较多。”

6种长江“土著鱼”实现批量人工繁育,“吃货”们有口福了

“土憨巴”的这些生长特性,和湖北的“虾稻共作”模式高度匹配。于是,武汉、荆州、仙桃等地开始探索“稻虾憨”共养模式,如今全省推广面积已达1万多亩,亩均增收1039元。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所高级工程师李波:“选择一些合作社或者是龙头企业,通过培训、实地考察,帮助扶持他们。主要的消费市场是在江浙沪,他们的收购价就是100~200元一斤。”

今年,湖北6种长江土著鱼的人工繁育驯养初见成效,繁育苗种3500万尾。更多风味独特的长江鲜鱼,将“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渔业发展处副处长尹恒:“组织省内20个渔业优良品种,与70多家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洽谈对接成功率达到80%。下一步,加快推动长江野生鱼驯化和淡水渔业种业创新,让大家在长江禁渔后吃到人工养殖的江鲜。”

(长江云新闻记者 胡禹 彭瀚 责任编辑 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