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现象兴起,如今的年轻人为何不积极了?

2021.10.22 第170期 作者:谢奥南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每逢佳节,正是各大城市冲刺“文旅KPI”的重要时期。当你还在重庆的洪崖洞、杭州的西湖、厦门的鼓浪屿之间辗转纠结时,这座“新网红城市”早已“热”出圈——

你听说过“尼特族”吗?目前,学界公认“尼特族”(“NEET”音译而成,NEET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泛指16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不受训的青年群体。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将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属于“尼特族”,且自2005年以来,任何地区的“尼特族”青年比例都未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尼特族”现象已然成为困扰各国的全球趋势性问题。

如今,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企业“用工荒”呼声四起、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明显......种种现象均暗示着当今社会本应是“四海无闲人,青年皆就业”向上氛围。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尼特族”群体不断壮大,他们似乎主动选择了得过且过的“佛系”人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年轻人,为何会成为“尼特族”?他们又该如何走出“家里蹲”困境?

“尼特族”现象的客观成因

从大体上看,“尼特族”现象之所以在全世界兴起有几大共同原因:国家经济日益发展;社会各界对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分化日益宽容;以及对未就业或失业青年的社会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善。

除上述共同点外,各国“尼特族”现象还受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如日本“尼特族”依赖失业金生存、美国“尼特族”群体则在2020疫情爆发后加速壮大......对比其它国家,我国“尼特族”兴起的原因也存在不同之处。

曾在某官方媒体主办的网站上读到过两个“尼特族”案例:

心月(化名)毕业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考研二次失败后开始求职。她曾成功拿到新东方和高途教育的Offer,却因为没有编制而遭到家里人反对。2020年,她参加公务员考试,省考以一分之差落榜,国考又在700∶1的报录比下出局。这期间,她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事与愿违地成为一名“尼特族”。

北京一位财会专业毕业的“尼特族”,曾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因公司知名度不高,待遇一般,就辞职在家等好机会,结果一等就是五六年,如今30岁了,不工作逐渐成了习惯。

主动就业、态度积极,为何沦为“尼特族”?考研两次失败、没编制、家人反对、国考失败、......上述案例似乎展示了两位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被迫”成为“尼特族”的艰难经历。这也体现了中国部分“尼特族”形成的客观原因——

全面竞争加剧。好工作、好资源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必须依靠竞争才能得到。我国高校毕业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供给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使得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社会结构性问题突出。当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产业结构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社会无法提供与现有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相匹配的就业岗位。

对现代化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尚不充分,社会认可度低,在人才筛选和分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也催生了部分“尼特族”。

低人工成本的历史问题。我国依赖人口红利、低人工成本的发展模式仍在继续。但随着高校扩招、学历提升的同时,大部分年轻人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这无疑导致用人单位、企业与就业人员在薪资福利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的局面。

家长意愿影响自主选择。中国年轻人与家长“一体化”以及啃老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子女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缺乏主体性。此外,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足,足以养活一个剩余劳动力,加上“爱子心切”,一旦子女遭遇工作不如意、生活不开心,父母习惯插手其工作和选择,甚至鼓动孩子干脆回家待业。

“尼特族”青年的“家里蹲”心理

一种现象的产生一定是内外双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除不可规避的社会因素外,“尼特族”本身对自己的未来究竟是如何考虑的?某乎上关于“尼特族”青年的相关讨论中,时常能看见类似评论:“不升学、不就业、不受训,当真一辈子当‘啃老族’?如今的年轻人真的太消极了!”

“尼特族”们究竟冤不冤?认为目标太远太难、实现无望从而感到奋斗“无意义”,压力、焦虑、迷茫是很多“尼特族”的共同感受。如今,65后、70后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选择参加工作还是自主创业似乎都很难闯出一条新路子。对比老一辈,他们求学、求业,考上大学包分配、参加工作包分房;相反90后、00后,读研、读博出了学校面临的依然是残酷的淘汰制,费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工作,随之而来的却是“打工人”“月光族”的称号,随着生活成本和居住成本的不断升高,经济压力逐渐加大,实现“买房买车自由”对绝大多数“打工人”来说已然成为遥远的梦想。

部分年轻一代在原地徘徊,迫于生活压力不可“后退”,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窄也使他们“前进”不了。久而久之,在这种对奋斗意识极具冲击力的心态下,他们认为工作中的社会关系,比如劳资纠纷、职场竞争带来的压力、焦虑大于他们能从工作中感受到的归属感、成就感,逐渐选择“慢就业”“主动不就业”的生活方式,他们奋斗意愿较低,即使有一定的就业意愿,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概率也不高,在遭遇工作挫折后更趋向于选择“家里蹲”而成为“尼特族”。

此外,中国“尼特族”还有部分是因工作过程中的体验问题,而选择离开职场,比如过劳、收入低、不愿受管理束缚等。作为90后尤其是Z时代青年(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以主体认同和自我实现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日益成为他们的主导价值观。“尼特族”心理与90后、Z世代青年追求高品质、不委屈自己、注重自由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内外兼治,帮“尼特族”青年走出“家里蹲”困境

有人说,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个人的权利,只要不触犯法律和损害他人权益,别人都无可指摘。

的确,我们应该承认“尼特族”青年属于个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但“尼特族”现象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公共议题,并非针对个体,而是从社会健康、良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内在意义。若这个现象不能得到改善,无疑对国家、对社会、对青年自身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社会而言,低欲望、放弃竞争,确实可以避免内卷(一种消耗高于创造的恶性竞争),但同时也消灭了良性竞争、活力和创造本身;对青年自身来说,青春期是生命历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包含了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好契机,一旦错过这个重要的窗口期,难免为自己的成长经历留下诸多遗憾甚至失败,也限制了自我伸展和价值实现,形成“堕性”人生。

社会各界不妨多多重视、关心“尼特族”群体,主动与“尼特族”青年保持联系,避免“尼特族”青年的自我封闭;其次,“尼特族”青年表面状态虽然一样,但不同人、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形成“尼特族”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强化其自身奋斗意识,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因为未来迷惘一阵子,这种感觉十分焦虑”一位网友在某网站发表自己的感受。

其实,有时“迷惘”,也是一种“向上追求”,相对于懵懂地自我满足,“迷惘期”又何尝不是自我检视、思考的过程,无论是待业或在职,焦虑、迷茫在生活的各个阶段均存在。对于“尼特族”青年自身而言,应该学会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社会竞争,不灰心、不气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向上、奋斗的生活热情,主动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漫漫人生,目标和意义确实很难找,但这不也正是生命最精彩的地方吗?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谢奥南   编辑:谢奥南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