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不是要把原著搬上舞台 林奕华解读《贾宝玉》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20多年创作50余部作品,林奕华无疑是个多产的导演,对于喜欢他的观众来说是幸运的。而一年一部的产量也并不足以让你质疑他,因为即使“流行”,也不能否定他一贯的“先锋”,他仍然不断地实验、颠覆,用自己独有

20多年创作50余部作品,林奕华无疑是个多产的导演,对于喜欢他的观众来说是幸运的。而一年一部的产量也并不足以让你质疑他,因为即使“流行”,也不能否定他一贯的“先锋”,他仍然不断地实验、颠覆,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解构与表达。

4月23日,林奕华在武汉剧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深入解读《贾宝玉》背后的创作故事。这是一次关于戏剧的深入对谈,无关八卦,只关乎“戏”以及“心”。本报记者章凌

■剧本与舞台

很多观众看完这个戏,会愿意再去读原著

长江商报:《贾宝玉》演出了快九十场,在你心中,现在的《贾宝玉》与你们最初构想和创建的那个《贾宝玉》有些什么不同?

林奕华:演了八九十场,就像一杯茶泡了这么多回,味道一定不一样了。

《贾宝玉》是以何韵诗作为主体的,何韵诗是一个大众偶像,所以一定有很多跟随她的人在年龄和经验上认识《红楼梦》都不是最直接的。何韵诗喜欢贾宝玉,所以我要打造一个和何韵诗一样能够让观众进来喜欢贾宝玉的环境。大家现在看这个戏,会看到一些比如说像是樱桃小丸子的台词,他们会唱流行歌,会讨论八卦,这些东西与年轻观众是连接的。有了这些他们才会对你表达的东西产生兴趣。有很多观众看完这个戏会愿意再去读原著。

而在形式上,这出戏从某种程度上对观众是有要求的。它有《红楼梦》的故事性,但是它的处理手法又有自己的表达形式。微博上有观众评论,它不是应该像原著那样吗?为什么它像是原著又不是原著。很多观众对戏会产生一些问号,也有一些观众理解到,这个戏不是要把原著搬上舞台,它最主要的其实是要让原著更有现代人的价值。

长江商报:最初是怎么想到以仓库作为舞台场景的架构,并且一景贯穿三个多小时?

林奕华:我的戏基本都是一景到底的。这个仓库只要在结构上能给我们以视觉上足够的安定感,让观众看着画面可以维持三个小时,并不断投射自己的想象,我们就站得住脚了。所以这一景要耐看,这个仓库很耐看,搭配不同的灯光,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仓库。

它对应的是《红楼梦》里的那种苍凉,于繁华落尽之后的提醒:这些繁华来得快也去得快。如果今天只是一直在消耗资源,从宇宙的观点、世界的观点、或者是城市的观点,都只会重复《红楼梦》里面讲的——当消耗太尽的时候,我们的后代享受的将不是我们留下的果实,反而是要承担我们造成的后果。

长江商报:《贾宝玉》开场序时,一片飞雪满地,很容易与《红楼梦》最后一章宝玉走入茫茫白雪相对应。这也是当时你们设定“雪”的一个初衷吧?

林奕华:是的,我们的设定最初就是要与《红楼梦》的尾声呼应。这部戏有一个有关眼泪的比喻,就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神话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太实际了。我们现在要的神话更多是怎么去实现一个美梦,但是《红楼梦》这个神话是说,神瑛侍者不求回报去用浇水来灌注绛珠仙草。 我希望它这个东西能比较形象化地体现在舞台上,所以我们就想到下雪。

我在旅行的时候走在雪地上总是很兴奋,其中一个原因是,雪让我好像突然之间没有杂念,我好像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个放在舞台上也可以帮助观众,净化他们在看戏时候可能有的其他的杂念。视觉和画面都是可以传达情感的,三个多小时里雪一直在降落,有时大有时小,对观众来说是视觉上,也是心灵上的一种呼应。

我更喜欢用“灵性”这个词来形容它。没有一个东西比它更能传达一种无声的表达。没有雪,它一定是另外一部戏。

《红楼梦》中繁华落尽之后的苍凉,“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或者是“悟”,用雪来点题都是很恰当的。

相关新闻:

标签:贾宝玉 红楼梦 湖北 凤凰网 凤凰湖北 凤凰网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