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论武汉城市圈发展展望 做中部崛起的开拓者


来源:规划局

人参与 评论

城市圈(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参与区域竞争分工的基本单元,城市圈的建设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参与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建设武汉城市圈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

城市圈(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参与区域竞争分工的基本单元,城市圈的建设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参与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建设武汉城市圈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家、学者也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本文重点从城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武汉城市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并从区域空间建设的角度提出引导的策略。

一、武汉城市圈概况和空间解析

1、武汉城市圈概况

武汉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区,是以武汉市为中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8个城市共同构建的城市群(“1+8”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的空间范围包括武汉市和周边鄂州、黄冈、黄石、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地级市(或省直管市)的全部辖区,土地总面积58002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约3086.7万。

武汉城市圈地势地平,地貌类型多样,具有多种自然地理单元景观。北、东、南三面有大别山、幕阜山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西部为江汉平原,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武汉城市圈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0倍;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三国”游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武汉城市圈扼华中要冲,拥有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条件,产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资源密集。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市“九省通衢”,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信息中心,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武汉城市圈长期作为粮棉油主产区,形成比较坚实的农业基础;也初步建立起了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具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还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

2、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界定

目前所探讨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以城市为核心、包含全部行政区域的“泛城市圈”,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圈在空间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我们的研究范围严格遵循湖北省政府的“1+8”城市圈范围,仍然有必要界定相关的圈层空间。

(1)对城市圈空间的基本认识

城市的群体化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出现了都市区、城市群、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带等多个城镇群体概念,城市圈也是在这种城市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圈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界定标准,但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城市圈是依托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城市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临近城市和区域组成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发展区域。城市圈内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城市有一个或多个,因此其表现形式分为单核城市圈或多核城市圈,而且根据与核心城市的联系强度的差异,城市圈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圈层。

其中,都市区和日常都市圈是其中两个重要圈层。都市区是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由外围与其联系密切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市共同组成的区域,内含众多城镇和大片半城市化或城乡一体化地域。以单一城市为核心形成的“日常都市圈”,是以当日往返通勤范围为主形成的日常生活、生产都市圈,是城市圈中以城市为主体、经济最为活跃、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一小时距离法则”对其地域范围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2)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界定

参照相关研究,我们将武汉城市圈划分为三个圈层,即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影响圈层。并以县(县级市、区)为单位划分的武汉城市圈39个空间单元,进行圈层空间划分。

核心圈层为武汉都市发展区的范围。武汉市的总体规划确立了以“都市发展区”为重点的城市空间布局,武汉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聚集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统筹布局城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和游憩等主要功能,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集中发展区域。这一区域界定与都市区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也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层,其空间范围是武汉市外环线以内全部区域及外围部分地区,区域面积3261平方公里,现状人口613.6万。

紧密圈层以“一小时交流圈”为目标,以当日往返通勤范围为主形成的日常生活、生产圈。参考相关城市圈的空间范围,武汉城市圈的紧密圈层应是以武汉为中心,周边约100公里的地域范围,包括武汉全市域、孝南区、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孝昌、红安、麻城、黄州区、团风、浠水、鄂州、黄石、大冶、咸安区、赤壁、嘉鱼、仙桃。区域面积33822平方公里,现状人口2126万。该区域面积约为武汉城市圈总面积的一半,聚集了城市圈2/3的人口。

影响圈层是与中心城市武汉市具有紧密联系、接受其辐射的主要区域。目前,武汉城市圈周边一些城市如岳阳、随州、信阳等与武汉市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其联系强度甚至超过了武汉城市圈内的一些城市。武汉城市圈完全可以建立起以2小时交通为目标、以武汉为圆心的200公里半径的影响圈层,其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全部区域和圈外岳阳、九江、信阳、随州、荆州等重点城市。

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现状

1、武汉城市圈基本特征分析

(1)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的单中心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现有各类城镇444个,其中设市城市15个,区县城关22个,湖北省重点镇48个,一般街、镇359个。区县城关以上的37个城市中,武汉为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高达413万;50-100万的大城市仅有黄石一个,且规模仅有66万;大量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万人以下。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人口总量仅占武汉城市圈的25%,而城镇人口占40%,生产总值占50%以上,城镇人口密度和人均生产总值均比武汉城市圈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

(2)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最具活力的区域

武汉城市圈土地总面积58002平方公里,2005年武汉城市圈人口约3086.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999.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4.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8.13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0.54亿元(均为现价)。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51.2%的总人口、61.3%的国内生产总值、51.7%的地方财政收入、60.6%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63.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地位,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经济区。

(3)武汉城市圈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相对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与沿海三大城市群比较,武汉城市圈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平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自身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但与中西部各城市密集区相比,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密度、城镇密度、经济密度等各项指标都处于前列;而且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相对于其它核心城市拥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武汉城市圈不仅是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更是中西部发展环境最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2、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阶段分析

世界城市圈(群)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城市圈(群)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它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同时,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城市密集地区,出现了城市带或城市群,是世界城市圈(群)发展的普遍现象。

(1)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2005年,武汉城市圈人均GDP约12958元,折合162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3:46.4:41.3,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为12.8:43.4:43.8。从收入水平看,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例看,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1989年使用多国资料所总结的一般模式进行对比,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圈内部主要区域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其中武汉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潜江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过渡阶段。

(2)武汉城市圈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城镇化率为47.8%,高于湖北全省的40.2%,也高于全国的36.1%。虽然内部各县市的城镇化发展并不均衡,但以武汉市为圆心的半径100公里紧密圈层内(后文将专门论述)的县市,其人口城镇化水平均大于或接近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平均水平。同时,有关统计资料也显示,2005年湖北省的人口城镇化率为43.2%,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以上。从世界公认的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看,武汉城市圈已经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区域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将面临来自于内外部巨大的城镇化发展推动,继续高速度的城镇化发展。

(3)武汉城市圈的城镇群体发展,处于城市间弱联系阶段向城市群雏形阶段的过渡时期

根据世界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可以根据产业经济与城镇网络发育状况分为四个阶段,即孤散中心阶段、城市间弱联系阶段、城市群的雏形阶段、城市群的成熟阶段。其中,城市间弱联系阶段以制造业和公共产业为主,交通和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呈上升势头,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集聚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以铁路为主的运输网形成,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雏形阶段汽车和石油制造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日益增长,城市职能联系得以加强,地域分布更加广泛,人口规模增长明显,主要城市人口规模达到最高点。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状况看,城市间弱联系阶段的主要特征完全具备,并已初步具备城市群雏形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战略

1、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主要机遇分析

(1)武汉城市圈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良好机遇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工业进入重化工业时期,中国工业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平台;同时,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城市的区域化和区域的城市化双重发展的新特点,区域组团式城市群成为“新一轮财富增长的战略平台”(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武汉城市圈完全能够利用基础工业优势,实现重化工业发展时期的持续增长;也可以利用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的优势,充分把握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集聚机遇,率先基本完成工业化,基本实现城市化的成熟发展。

(2)武汉城市圈及中部地区面临着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资料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中西部地区更具竞争力的营商成本,这些都将促进部分产业和资本向着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转移。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经济腹地,位于我国“十”字型发展轴的交汇点,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工业基础强劲,教育发达,科研实力雄厚,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乃至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地区资金、技术辐射和产业转移。

(3)武汉城市圈可以充分利用“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

“中部崛起”成为中央重要内容。专家认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正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方向转变。在这一战略转变过程中,中部地区若干城市圈(群)的建设将是其中的重点。在“中部崛起”的良好环境中,武汉城市圈充分利用其优势条件,完全可以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建设一个经济一体化、充满活力的武汉城市圈,形成区域经济强劲的增长极,不仅会有力推动湖北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会切实促进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2、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途径

(1)战略目标分析

从国家带形城市群发展格局看,武汉城市圈具有成长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增长极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可能。必须及时把握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展开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基础优势,实现既快又好的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完全可能发展成为在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发挥中部地区增长极作用,进而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三大增长极之后新的优势增长极。在产业发展过程上,要重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我国中部地区的商贸流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基地。

初步分析,武汉城市圈可以在15到20年时间内,通过产业经济的集群化、交通和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合理化、城乡建设空间的协调化,基本建设成为经济活跃、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越、城镇体系完善的一体化发展区域。预计武汉城市圈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9%,2020年将达到70%。

(2)战略途径选择

城市圈(群)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克服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弊病、降低发展总成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实际和发展目标,要重点寻求5条途径的战略突破:

一是全面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提升武汉市的聚散功能和发挥龙头作用,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和产业协作。二是通过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建设,建立以武汉市为核心的一小时城市圈,提升城市圈整体实力,实现城市圈整体发展与单个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积极参与区域竞争。三是通过支柱产业的集聚规模发展,打造若干产业群,增强产业动力。四是加快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建设,突出科技竞争实力。五是抓紧形成钢铁、汽车、重型装备等领域的强大制造能力,并加紧现代物流业建设,形成产业优势。

四、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引导策略

1、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主要策略

基于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战略途径的选择,希望在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建设中,加强如下4个引导策略的运用。一是武汉城市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出发,圈层开发与轴向带动相结合,逐步形成核心圈层状的空间结构。二是借鉴国内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继续增强武汉的核心服务功能,增加二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三是发挥现状优势,优化、强化沿长江、汉水的城镇发展带,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四是基于独特的生态资源格局,保护北部大别山脉和南部幕阜山脉,完善中部水生态网络,建设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2、武汉城市圈的空间框架构想

为此,可以在武汉城市圈内以“一核、三轴、两环、两带”为骨架,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武汉城市圈城镇网络、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建设。

一核即武汉都市发展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是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一是要突破原有的主城束缚,继续做大做强武汉市,优化城市布局,建设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都市发展区。二是要整合武汉市以开发区为重点的各类资源,推进产业职能升级,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三是要加快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立足于提高综合实力,建设经济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人居中心。

三轴即三条城镇与产业发展轴。以现状城镇发展为基础,产业为依托,交通为导向,突出城镇集聚发展形成三条发展轴。发展轴的核心是交通走廊的建设,通过以武汉为节点向西、西北、东南方向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在内的复合交通走廊,建设“Y”字型发展轴,实现中心城市间高效率的人流物流集散,进一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以达到区域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

两环即区域生态环和城镇集聚环。武汉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圈呈现典型的圈层式格局。在武汉都市发展区的边缘地区,距离武汉主城50公里左右的环状地带,是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刁汊湖、野猪湖-王母湖地区、涨渡湖等主要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等为主要内容,加强生态培育,建立环状生态廊道,形成一条环绕武汉都市发展区的区域生态环。距离武汉市中心城50-100公里的环状区域内,是城市圈二级城市的集聚区和城市数量最密集的地区,以城市圈“一小时交通时距”为基础,重点发展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仙桃、孝感等地区首府城市,和麻城、应城、赤壁等中小城市,通过加强横向交通联系,引导城镇产业互补性发展和产业链建设,形成城市圈工业化发展最为强劲、实力增长最快的城镇集聚环带。

两带即大别山、幕阜山山地森林生态带。大别山脉和幕阜山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水土涵养、资源保护、气候调节和区域生态稳定性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必要的生态补偿性建设和人口容量限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演化,严格控制各类生产性开发活动的形式、强度、规模和范围,必要时可建立特定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强化其保护工作。

五、结语

从湖北省政府2002年明确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以来,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武汉城市圈的各项建设工作逐渐展开。结合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武汉城市圈的相关建设工作又转向深入。作为区域发展和区域整合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它既是圈内各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余婷]

标签:武汉城市圈 发展 崛起的开拓者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