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楚人善饮好客 楚地盛产美酒


来源:凤凰网湖北频道综合

人参与 评论

从战国之初,寿春(今寿县)即为楚之东国的大都会,虽吴国数次入侵,但皆为时较短,就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而言,此土终为楚地,且为楚国最后都城,文物珍宝,民风民俗,所遗存者可谓多矣。 楚人嗜酒,最直接的证据

从战国之初,寿春(今寿县)即为楚之东国的大都会,虽吴国数次入侵,但皆为时较短,就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而言,此土终为楚地,且为楚国最后都城,文物珍宝,民风民俗,所遗存者可谓多矣。

楚人嗜酒,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楚墓中所见酒器在饮食器皿中所占比例,要高于列国墓中所见。当然,在文字中也多有记载,如从《楚辞·招魂》中所说的“娱酒不废,沈日夜些。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酣饮尽欢,乐先故些”,就可以想见楚国的贵族们燃着巨烛,俊男靓女,听着音乐,欢饮达旦的场景。

国学大师罗振玉先生编著的《三代吉金文存》中收录寿县出土铸容鼎铭文一则,陈秉新先生解读为“集醻读为内酋,是楚王室司酿之所,其长相当于《礼记》的大酋”。殷周之时,酒官之长称为大酋。由此可见此鼎乃为楚王室酿酒专用,规格非同一般,更由此可推,寿春此地早在战国之时就盛产美酒。那么,当时楚国王室贵族饮用的是什么酒呢?

结合史料,我们可以知道楚人善于酿制“香茅酒”。它类似于清酒,但又有改进。将度数相对较高且酒色纯净的“事酒”与度数较低酒色浑浊的“醴齐”(即米酒)按一定比率搀兑后,再用楚地特有的一种植物“苞茅”进行过滤,“苞茅”上的毛刺滤去了酒糟,使酒色清澄,同时“苞茅”所特有的清香也溶入酒中,所得之酒色正味香,可称佳酿,颇受楚之王室贵族喜爱。“苞茅”又称灵茅,香蒿,是楚地特产。《史记》中记载“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说的就是这种植物。由于是特产,周天子就责成楚国年年进贡,供祭祀时“缩酒”(滤酒)之用。所以《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纠集诸侯伐楚,宣布的一项罪名就是“尔供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大有怀璧其罪之意。

那么楚地百姓饮酒的风俗又是如何呢?南北朝梁朝宗懔曾撰写一部名曰《荆楚岁时记》的书,原书已佚,现存一卷,是明代人从类书中所辑出。此书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俗的笔记体专书。里面有几则涉及楚人的饮酒习俗,现摘录一则:“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脚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意思是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穿戴整齐,依次祭祀祖神,祝贺新春。敬奉椒柏酒,喝桃汤水。饮屠苏酒,吃胶牙糖。吃五辛菜。服“敷于散”和“却鬼丸”。每人吃一个鸡蛋。做两块桃木板,悬挂在门上,这桃板叫作仙木。喝酒的次序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这段话中的“椒柏酒”“ 屠苏酒”,都是楚人常饮之酒,且有与如今完全不同的饮酒次序。

楚人善饮、好客,但也要求客人礼尚往来,否则就会“敬酒不吃吃罚酒”,寿春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当初,南唐在寿春大地上,强行征收粮食布帛,又兴造营田,当地百姓很吃苦头,及至后周军队到达,百姓争相宰牛献酒来犒劳周军。但后周将帅不体贴安抚,反而掳掠百姓,把他们视为粪土草芥,大家都很气愤,于是聚集在山林湖泽,建立城堡壁垒自己固守,操持农具作为武器,拼缀纸片作为铠甲,当时人称之为“白甲军”。 后周军队讨伐他们,屡次被打败,先前所得到南唐各州,大多再为南唐所有。可见,给你后周军队酒喝是给你面子,你若是没皮没脸的胡来,“敬酒不吃吃罚酒”,楚人的暴脾气一上来,那就打你没商量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任谦]

标签:盛产美酒 楚人善饮 苞茅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