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十年消失64个自然村 城市梦成故乡终结者

36岁的杨勇离村10年后,今年春节踏上了回乡的盘山路,到家时却发现村子已经“空”了,与之相邻的两个村——石脚盆、郭家村,则完全“不见”了。这两个村子已有近百年历史,可是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和这个时代永别了。 ……[详细]

回不去的家:中国过去10年近百万个自然村消失

村子位于赣西北,隶属于安义县,距离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只有80余公里。自去年夏天起,南坑村就只剩下钟兆武一家。没多久,他的妻子到安义县城帮二儿子带孩子,这个原本有32户人家、136口人的村子,就只剩下钟兆武和他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详细]

图片名称

河南现“5人村庄”

河南一村庄仅剩5人 即将消失的村庄何去何从

斑驳老树,断壁残垣,两男三女五位老人,两条狗,三头牛,十几只鸡,构成了偃师市府店镇安乐村脉结坪(村民习惯称为“麦秸棚”)自然村的生态文明。这个偃师海拔最高最贫困的村庄,这个被游客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村落,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今空荡荡地矗立在脉结坪山的顶峰。偃师退休干部高献中、王西明主编的《偃师聚落记》记载,脉结坪海拔800多米,是偃师地理位置最高的村落,在此村向四周望去,许多山岭在此处交会集结,故以脉结坪命名,老百姓俗称麦秸棚。[详细]

图片名称

山西消失中的自然村

山西消失中的自然村落 全村仅剩九口人

宽坪村,一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不仅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已经开始消逝,地理意义上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在盂县,像宽坪村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山高路远沟深,没有人愿意嫁到山村,还有读书难,山村的生命得不到延续,成了山上人下山的主要原因。另外,城镇化的影响让农民不再留恋故土,宁可背井离乡挤在逼仄的乡镇或城市夹缝里,也不愿回归满目疮痍的乡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过去10年,中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即将消失的宽坪村就是一个真实的缩影。 [详细]

海南历史文化名村逐渐衰落 20余年两千自然村消失

图片名称

在岁月的变迁中,这些移民群体在相互融合的同时,保留下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烙印,在海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目前,海南古村落正处于危急状态。有的因城镇化,古宅被拆;有的因闭塞,人去楼空,人文景观丧失;有的因古宅变危房,在拆还是不拆中纠结;还有的基础设施落后,被垃圾围困……[详细]

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有同等的社会权益

图片名称

从人口的构成情况看,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质量还不高,在6.22亿的城镇人口中,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事实上他们还属于农业户籍人口,这样的人主要是农民工,大体上有1.67亿人。[详细]

我国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图片名称

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详细]

城镇化的形态看 不同规模和层级的发展不协调

图片名称

特别是中小城市,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潜力。小城镇,过去是遍地开花,过多地占用了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小城镇的盲目发展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详细]

我国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支持 盲目扩张

图片名称

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导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筑框架,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实际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详细]

图片名称

“他们”出走后的农村 诸多问题呈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农村正由原来的半封闭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开放的、社会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熟人社会也在逐渐向现代的、流动性的社会变迁,农民逐渐脱离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身份,向工人(包括农业工人)和兼业身份转变。

而所有这些变化,几乎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关。劳动力转移,既有本地区的流动,也有跨地区的转移,既有产业间的转移,也有地域性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必然带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详细]

人才流失 产业空洞化初现

图片名称

在我国目前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年富力强、青壮年劳力占绝大多数,是我国农村现阶段文化程度较高、综合素质较好、乡土人才较为集中的最主要群体。他们年轻、好学、有文化,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详细]

婚姻问题 淡化了家庭责任

图片名称

已婚农民工长期外出打工,与配偶两地分居,缺少交流与沟通,夫妻感情淡漠。孩子不在身边,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无法发挥作用,减少了对农民工的家庭约束,淡化了家庭责任义务。[详细]

留守儿童 身心俱受损严重

图片名称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照顾,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详细]

空巢老人 老龄化现象严重

图片名称

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是更大的伤害。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生活的困难相对来说比一般老人要多。[详细]

乡村没落 本土文化也衰败

图片名称

近代以来,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一直受到各种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文化越来越强的冲击和侵蚀,乡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步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仪式活动、娱乐活动和民间艺术。[详细]

襄阳探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图片名称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物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该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将全市2389个村整合为612个社区,采取土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等多种办法,解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详细]

浙江嘉善:交通引领小县城突围

图片名称

嘉善开通了汽车站至大云的城乡公交,途径17个站点,线路总长12公里,一天22班。2008年完成撤渡建桥,实现村村通公交。2011年实施城乡公交改革,一元钱畅达全县,实现了城乡实现城乡、城市公交同价同网同质。[详细]

江苏:突出发展权 强化双保障

图片名称

日前在江苏各地调研时发现,该省把解决进城人口的培训和就业问题放在首位,承认和满足农民的发展权,同时,不断强化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保障水平,从而努力让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详细]

“郑州模式”的城中村改造

图片名称

十年间,小李庄、燕庄、西关虎屯,一跃成为郑州商业新地标;十年间,西史赵、燕庄、齐礼闫,华丽转身为郑州高档小区典范;十年间,陈寨、庙李、刘庄,构成郑州最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地。郑州228个自然村,170余个获批改造。[详细]

长江日报:贪大求全的城市化已不可持续

然而,可以看到,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化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为城市不断向外延伸。诚然,在城市化水平极低的城市发展初期,这种方式确实能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有效地集中各项资源,投入以各级城市为核心的建设中去。不过,时间长了,以人口、资源的聚集为特征的城市扩张之弊慢慢显露,最为典型就是大城市数量过多,一些城市严重“超载”,受到从福利供给、环境污染,到资源穷竭等方面的压力;另一些城市则吸引力不足、人口外流,缺乏发展动力。[详细]

中国需要走城镇化之路 乡愁需要留得住的地方

第一次有如此诗意和感性的语言出现在中央的政策性文件中,这是外界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表述的共同感受。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怎么科学务实的推进城镇化,一直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和清晰的定位。把农村变成城镇,让农民进城,大高楼,大马路等等事实上都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城镇化路径。

消灭了乡村还留得住乡愁吗?

现在的城市三代人,要么根在农村,要么残存着农村的记忆。人在钢筋水泥、有车有房的城市生活,魂却时常萦绕农村,农村是我们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因为农村贫穷落后,城市富裕发达,所以无数的人急于涌向城市。即使不用政府刻意“推动”,农村的日渐消亡和城市日渐膨胀,也是一个飞速演化的进程。若干年后,当我们在城里生活富足,却厌倦污染、嘈杂和压力,想回到农村放松心情时,还会有青山绿水和多彩风情吗?

城镇化乡愁“留得住”更要“化得开”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应该是人。顶层设计也好,微观实践也罢,都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城镇化虽然发展迅速,但确实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由于此前发展方式滞留在粗放式阶段,在大力“造城”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不仅导致城镇化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精神慰藉和文化润泽。

城镇化进程中 我们如何留住乡愁?

乡愁,多少文人笔下描写的对故乡的思念,儿时美好的回忆。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中国乡村正加速沦陷,青山减少了,绿水变浑了,到处耸立起大同小异的水泥楼,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在日前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对以往大拆大建、圈地盖楼的粗放的城镇化做法进行了纠偏,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湖北频道 出品 编辑:余婷 黄倩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