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们都嫁了你还不婚?“剩男剩女”的终极宿命

2014.7.17 第59期 作者:胡晗

栏目介绍:
    2013年夏季,《凤言锋语》作为凤凰网湖北频道新闻评论类栏目横空出世。一年后的今天,走向转型。今天起,我们只做最独立的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7月16日深夜,突然传来年近40岁的周迅结婚的消息,让挚爱其多年的粉丝们祝福叹息。最近几个月,曾经陪伴80后们青春岁月的明星们不约而同的扎堆结婚生子,大S、梁静茹、姚晨、汤唯、高圆圆、周杰伦、古巨基、王力宏……当一次次感慨昔日女神嫁人生子时,你是否被半开玩笑半严肃认真的逼问:明星们都结婚了,你呢?

“我像你这么大年龄时,你都满地爬了。”这恐怕是广大青年被父母催婚的一句经典论据。当年近三十还依然单身的人们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你是否感慨,这世界上哪来这么多剩男剩女?

剩男剩女?时代的必然

“比起四五十年代的战争、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动荡、八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前途迷茫,如今买房赚钱的压力恐怕是最轻松的一关。每代人必然经历的共同经济困境,并不能成为普遍阻碍婚姻的绝对要素。”

“剩男剩女”一词,在中国诞生不到十年,代表着一个新生又迅猛席卷全社会的现象。我们为何结婚越来越晚了?不用慌张,这也许是时代的必然。

教育的高等化。作为社会动物,人类的普遍婚育年龄早已在几千年前就脱离了生理性成熟的界限,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独立谋生的年龄界限。古代农业社会,十六七岁成长为壮劳动力便可婚嫁,近代工业社会,在工厂、机关谋得一个稳定岗位成为独立谋生的标志。在中国社会历史中,恐怕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样要求高等教育普及,职业划分如此精细。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教育学习历程变得相当漫长。在80年代,高中文凭普遍可以在大型工厂企业就职,而在当代,大学文凭可能是在城市中层立足的起码门槛,更不谈日益普及的研究生教育和高技术岗位的教育需求,整个社会的教育要求提升,无形中把人才踏上岗位的年龄往后延长了3至5年。

自由恋爱与探索阶段适应症。恋爱越来越自由开放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代与父辈时代相比的一大区别,在真正纯粹开放的自由恋爱时期,人们正在享受自由的乐趣,也同时经历“找不着北”的坎坷——畸形的婚恋悲剧频发、不善交际的人们成了恋爱场上的败者,外貌财力的比拼更加直接和激烈……人们甚至回头去求助于旧式的相亲。这种喜忧参半的尝试自然是自由恋爱的必经阶段。

个性化与群体差异化。集体主义和统一性大概是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传统,而它正在逐步瓦解。这个时代的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个人的特色发展,相同爱好的人通过网络和社会组织聚集,而不同爱好的人群成了一个个彼此交织又相互独立的差异化群体。在社交中对精神气质契合的需求的提升决定了差异化群体内部更容易找到知己,而与“圈外人士”则可能“无话可说”,所谓“酒逢知己么么哒,话不投机呵呵呵”的局面取代了昔日的集体主义大融合。因此,人们的交际看似更频繁,但社交与恋爱的圈子实际更局限了。

综上所述,更漫长的教育历程让我们更晚独立自谋生路,在经济基础上延迟了婚姻;自由恋爱探索期的诸多弯路让我们面对更多感情选择和坎坷,在恋爱过程上延迟了婚姻;群体差异化的“小圈子”让我们只想选“三观一致”的人,在择偶范围上增加了难度。

除此以外,恐怕并不存在买房和工作压力造成的婚姻延迟。毕竟,比起四五十年代的战争、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动荡、八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前途迷茫,买房赚钱的压力恐怕是最轻松的一关。每代人必然经历的共同经济困境,并不能成为普遍阻碍婚姻的绝对要素。

“剩男剩女”这个词什么都不代表 除了观念冲突本身

“剩男剩女这个词,不能代表晚婚者本身,它只代表当代两种婚姻观念冲突的碰撞本身。它只是社会晚婚潮涌现的初期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婚姻年龄的普遍开放化,这个词终将被我们抛弃。

“剩男剩女”一词最初是谁发明已难以考究,但仅从字面来看,恐怕带着不少戏谑和嘲讽的意味。“剩”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意为“多余的,残余的。”所以“剩男剩女”不仅指未婚的,而更代表一种多余的、残余的,仿佛被抛弃的,未能入选婚姻殿堂的意味。

那么,既然结婚年龄普遍延迟是时代的必然,为何大龄未婚者仍会被冠以一个充满戏谑的名号?这恐怕来自于两代人构建的不同观念社会的碰撞和交锋。

在传统婚姻观念(不仅指中老年人,同样指持有此观念的青年人)体系里20至25岁结婚,25至28岁完成生育可能是最为合理的人生轨道。而如今,出于自身意愿或外界原因,在25甚至30岁后仍未结婚生育的人们正逐渐增多,这种社会婚姻结构的变化,造成了持有两种观念群体的冲突,父母催婚逼婚可能是这种冲突最直接的表现,来自其他亲友和其他途径的催促大概是这种观念冲突的延伸。

不能说这种冲突的双方谁对谁错,他们只代表着两个群体:一个以最常规和顺利模式恋爱结婚并视之为常态的群体;一个卷入现代社会漩涡从经济到文化上都陷入晚婚的群体;前者并非绝对幸福,后者也并非绝对不幸,但两者显然都试图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其实,正如自由恋爱普及数十年后,人们又试图回头去寻找相亲模式,最终相亲与自由恋爱都成了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婚恋模式一样,晚婚潮正在兴起,现在是新旧更迭的碰撞期,但最终,社会会逐步接受各种年龄段的婚姻。晚婚者没有任何过错,适龄结婚者也同样值得尊重和祝福。

“剩男剩女”这个并不客观的词,不能代表晚婚者本身,它只代表当代两种婚姻观念冲突的碰撞本身。它只是社会晚婚潮涌现的初期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婚姻年龄的普遍开放化,这个词终将被我们抛弃。

有趣的是,中国人对“剩男剩女”现象执着不懈的调侃和这个群体每天面对的现实困境,似乎和欧美社会的同性婚姻抗争有些微相似之处——嫌弃的、支持的、狂热的、来自父母家庭和亲友的冲突,各种网络的调侃,共同组成一个社会对某种尚未能普遍接受的婚姻形态的持久论战。

我们有理由相信,晚婚浪潮有其必然性,宏观来看,社会的整体婚育年龄会延迟,但更重要的是,不同形态和观念的婚姻将在社会的讨论和争议中逐步被接受和尊重,不同年龄、身份、容貌、财力甚至性别的婚姻将都将日益“正常化”。这将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我们也将和昔日的偶像明星们一样,遇到合适的人时恰到好处的走进婚姻,不紧不慢,只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衡量标准,即使选择不婚主义也不要紧——我们仍然尊重所有人的自由选择。

“剩男剩女”这个词,不能代表晚婚者本身,它只代表当代两种婚姻观念冲突的碰撞本身。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明承友  本期策划/撰文:胡晗  编辑:魏玮 王冰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