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战的变味之旅:被遗忘的何止慈善

2014.8.24 第63期 作者:胡晗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一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冰桶挑战”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席卷了中国名流富豪圈,大批吸引眼球的商界大腕、演艺明星、网络红人自毁形象泼水照片及与之相关的褒贬之声疯狂流传,使冰桶挑战成为本周当之无愧的最热门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冰桶挑战这一在初始发明地集中于政商名流圈子的击鼓传花公益游戏,在中国迅速扩大并演变为平民参与的“全民泼水秀”。一周以来,全国各地大型商圈广场频见美女冰桶秀、路人冰桶秀,乃至一些商家将泼水秀融入商业娱乐活动和选秀节目,为各大现场娱乐活动增添了新的玩法。尖叫、狼狈、自毁形象……泼水大战迅速在平民阶层蔓延,而慈善捐款的初衷则被淡忘。尽管一些媒体也尝试借势追踪“渐冻人”等罕见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生活故事,但一周以来微博和各大网络载体点击量和搜索量的数据直接标明,冰桶挑战本身才是绝对主角。

与之相对的抨击声也应运而生,除了媒体对冰桶挑战已变味、慈善本质被遗忘的买椟还珠势头的针砭,河南人民也高举空桶和标语,用同样行为艺术的方式代表干旱重灾区抗议浪费水资源的冰桶娱乐。

冰桶挑战泼水秀的蔓延势头几乎和广场舞热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唯一区别是,广场舞代表着中老年群体,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而冰桶挑战则是年轻人群的狂欢,是具有高端背景的舶来品。

冰桶挑战在一周内迅速的“中国化”演变暗含着社会巨大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潮流。娱乐至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特征。

当物质生活逐步富裕,衣食住行乃至电视综艺节目、网络剧都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找乐子”成了最重要的事之一,且将它称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件趣事的传播模仿速度如海绵吸水般迅速膨胀。而与此同时,疲累的人们在“找乐子”的同时又罕有精力去追踪更深层的营养,譬如冰桶挑战,并未真正成为公众关爱罕见疾病及公益事业的开端,套用弗洛伊德的雪茄名言,有些时候,冰桶只是冰桶而已,与公益无关。人们甚至懒得追问参与冰桶挑战的名流富豪到底为此捐款几何,尽管他们宁愿用更多时间制作宠物卖萌视频和各类极限挑战秀。

既不介意耗费大量精力找乐子,但也同时拒绝花费精力去追踪和思考。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到底是更丰富了,还是更贫乏?

从众心理习惯恐怕是冰桶挑战蔓延和迅速中国化的另一特征。从骑马舞、小苹果到冰桶挑战,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一种新兴的全民娱乐主题就会应运而生,并立即席卷大江南北,人们迅速去了解、追随、变着花样的跟风,似唯恐跟不上潮流,说不清参与的众人中,有多少真的是被这些主题的艺术魅力所打动,还是更享受这种走在时尚浪潮中“与民同乐”的安全感。

与冰桶挑战的欢乐相反,重庆女孩误坐黑车被杀害案告破、招远麦当劳杀人案宣判、广州公交纵火案告破成为本周集中爆发的黑色热点。

近几个月来,由暴躁情绪和戾气造成的陌生人伤害事件不断涌现。而公众对这类事件的关注点却值得细思。

公共场合频发的暴力犯罪、来自陌生人强加的无妄之灾,从深层原因上来说,来自于社会转型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结构性不公平及社会对中低层收入群体的基础民生保障的缺乏,这一困境的破解或许有待时日,而从浅层原因上来说,也应该对社会公共管理者在具体的公交、餐馆、出租车具体环节和场所的安全保障监管、治安巡逻方面有所警醒,甚至推动实质性的法律法规出台,这类缺陷的弥补应该完全可以立竿见影。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通过对微博、评论的观察,不难发现,公众对此类意外伤害事件的关注着重在于事件本身的猎奇性,这其中包括悲惨程度和不可思议的程度。人们既非常清楚这类事件的频发意味着身边危机四伏,在恐惧、悲伤、忧虑中继续发掘类似事件的细节和追踪,却罕有人去寻求化解方法,在冰桶中湿身的人们不太关心罕见疾病救助,而沉溺犯罪细节的人们也不太关心倡导公共治安和黑车监管的提升。似乎慈善太远、治安改善也太远,唯有现实表层的喜怒哀乐最值得享受。在对一桩桩暴力犯罪的阅读中,人们再次扮演了鲁迅笔下的妇人们——寻到祥林嫂身边听一段惊心动魄的悲惨故事,然后带着眼泪满意的离去。

如今,人们忙碌工作谋生,来不及太多思考却不放过任何娱乐。抱怨着社会大环境,却并不关心和尝试改善。昔日嘲讽“人类首善陈光标”的大众这次全体乐此不疲的扮演着大慈善家,而对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却只自嘲的总结为“生的计划、死的随机”。

冰桶挑战在一周内迅速的“中国化”演变暗含着社会巨大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潮流。娱乐至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特征。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撰文:胡晗  编辑:魏玮  王冰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