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营造的是一个个人情的社会,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子嗣的香火,补偿生命有限性造成的无助,实现永生与超越。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源头可以从中医文化当中发现,阴阳理论的医学理论,也是传统文化的根源。可以说,阴阳理论成为解构中国信仰文化的源头。
清代湖北汉水流域是民间信仰比较发达的区域,民间信仰根植于民众的万物有灵思想和鬼神崇拜,形成诸多文化现象。民众的生活、政治的稳定、儒生的宗教身份、道教与民间信仰相互吸收,彼此同化,巫师对民众信仰的激发都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详细]
民间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民间的财神信仰
壮族的民间崇拜
当我们置身于中山市400多处大小不一的神庙里,看到民众围绕神灵所举办的诸多活动时,不得不对30年来民间庙宇复兴的强劲势头和民间信仰的蓬勃发展感到惊讶。惊讶的是为何有如此众多的神庙,民众又为何有如此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民间信仰的敬拜中去?[详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在制度化宗教获得自由发展的同时,民间信仰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着眼当下,民间信仰既是本土的信仰资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进一步端正认识,积极引导民间信仰稳定有序发展,有效实现这一重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转换,使之真正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本,已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文化多元交融与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民间信仰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可以增强传统民间信仰文化与其它宗教、非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取长补短,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给民间信仰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详细]
随着民间信仰的持续复苏,信众遍及城乡各地,扩散至各种人群、各种阶层。当下我国民间信仰的信众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总体情况是:女性略多于男性,以中老年为主,涵盖各年龄层次;以农民为主,涵盖各行各业;以高中毕业以下为主,涵盖各学历层次,既有“贫困人口”也有“达官显贵”。[详细]
调查表明,基督教在我国农村和沿海地区获得了一教独大的地位,其他信仰形式不断退缩。传统民间信仰和价值被基督教侵蚀,主体性越来越脆弱,广大民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更缺乏自信心,反过来导致作为一种“先进”的、强势话语系统的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详细]
当下民间信仰的存在发展,主要依赖3种模式:一是自发传承模式。二是“非遗”保护模式。三是经济开发模式。大量的事实表明,各地热衷于民间信仰仪式活动的“非遗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经济化潜力。加之近年来,民间信仰遭到过度娱乐化,导致民间信仰神圣性的消退。[详细]
由于村官们和村庄先富群体的推动,农村重建新建庙宇、祠堂成风,祭拜仪式活动兴盛,花费巨大,普通民众负担沉重。尽管各项活动多是自愿捐助,但大多数信众认为,“建庙烧香拜佛这些事情理应自己掏钱”,且捐助情况都要在庙里公布,“没捐或捐少了,面子上也过不去”。[详细]
相对于中老年人的热情高涨,改革开放后新生代群体对于民间信仰活动趋向淡漠。这一方面是现代文明教育的结果,多数年轻人认为“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迷信”。另一方面,民间信仰往往缺少创新和变化,无论是祭礼、祭仪还是道德教化、传播方式,都缺少现代气息,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