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传统遍地 每逢佳节习俗倍热

孔子故乡“二月二”民俗味浓:吃豆子 剪短发

3月13日为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吃豆子、剪短发”,孔子故里山东各地的民众在用传统习俗迎接“龙王爷”的“苏醒”。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豆”的古代民俗依旧在此间流传。记者当日在济南历山路上的一家大型超市里看到,10多种豆子排了两排多,选购的市民将其围个水泄不通。黄豆、青豆、豌豆、绿豆,大的、小的、甜的、咸的一应俱全。而不同的原料和口味存在着不小的价格差异,单价从5元(人民币)到15元不等。[详细]

山东平度初三前不扫地 原胶南过年要登琅琊台

除了崂山、城阳、即墨,莱西、平度、原胶南、胶州过年也有自己的习俗。拿莱西来说,大年三十当日,家家贴春联、粘过门钱、糊新窗纸、贴窗屏、挂年画,除夕则要包三种饺子;平度初三前不扫地,不丢没用的东西,传说这样能留财;与其他地区的年俗相比,原胶南人过年最大的特色就是登山;胶州则扭秧歌,因为“没有秧歌就没有年味儿”。

即墨过年的讲究多,莱西过年的说法也不少。大年三十当日,家家贴春联、粘过门钱、糊新窗纸、贴窗屏、挂年画,尤其要贴“福”字。门窗上、墙壁上、器具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还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午饭后,堂屋挂家谱、摆香案、烛台和供品。傍晚,人们拿着香纸,前往宗庙(有的地方到祖茔)招请列宗列祖来家过年,叫做“请神”。[详细]

东北人年夜饭后吃冻梨 “初五”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详细]

中华习俗传承文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习俗信仰而非迷信 存在未必就是合理

乡下过年,烧香拜佛必不可免。名寺古刹自然人满为患,就连荒山野岭的无名寺庙,都熙熙攘攘,门庭若市。记得八年前,我第一次去妻子家里过年,被丈母娘叫去拜佛,到了半山腰的一座寺庙,入目一片残败,然而香烟弥漫,香火极盛,参拜者络绎不绝。当然,这些善男信女几乎都出自草根,名寺门槛太高,只能来此无名之寺,求一个心安。

“封建”被误用,源自政治对学术的强暴。“迷信”沦为一个贬义词,则源自理性的专断。从迷信的字面来看,指盲目相信,至于相信什么,并未交代。那么,我盲目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是不是可称迷信呢?显然不能,因为迷信的定义者,便是理性与科学的力量,它们岂能自己否定自己,在自己身上,涂抹负面的釉彩。 [详细]

传承民俗遭遇环境问题 老百姓态度褒贬不一

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一年一度的顺德之春”已经奏响。在往年文艺花会的基础上,今年的“顺德之春”围绕“文艺花会闹新春”、“民俗风情暖万家”、“体育锻炼乐安康”三个主题来展开。

顺德民俗活动遍及区、镇街、村居,有政府部门引导,有广大群众参与,且常年坚持,已形成惯例和规模,并为新年营造出欢乐祥和氛围。龙腾狮舞、灯谜竞猜、象棋对弈,这些活动多选点文化广场,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杏坛的飘色、勒流的生菜会、均安的锣鼓柜巡游、容桂的观音开库,这些活动增进了邻里交流、村居和谐。[详细]

文化起源奠定习俗形态 文化交融扩宽内容视界

文化起源时期确实奠定了一种文化的大致形态和走向,但是这种文化真正能延续下去赖于同其他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互补,没有一种文化传统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仅仅取决于朴素、简单的文化起源层次,而是取决于文化在以后的发展直到它大致成型,所以说,我们笼统谈到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从起源到大致成型可能经历了很长时间,期间也经过了和其他文化的漫长的相互融合,甚至于要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文化起源时的景象。[详细]

华夏文明有容乃大 传承习俗理性至上

民俗营造欢乐祥和氛围 传承文明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一年一度的顺德之春”已经奏响。在往年文艺花会的基础上,今年的“顺德之春”围绕“文艺花会闹新春”、“民俗风情暖万家”、“体育锻炼乐安康”三个主题来展开。

顺德民俗活动遍及区、镇街、村居,有政府部门引导,有广大群众参与,且常年坚持,已形成惯例和规模,并为新年营造出欢乐祥和氛围。龙腾狮舞、灯谜竞猜、象棋对弈,这些活动多选点文化广场,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杏坛的飘色、勒流的生菜会、均安的锣鼓柜巡游、容桂的观音开库,这些活动增进了邻里交流、村居和谐。[详细]

传承民俗生活更美好 把握年俗情感核心之感恩

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中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会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后来,点旺火兴于商周,盛于唐宋,一直延续至今。”郝云说:“虽然点旺火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作为一种民俗,它与人们的长期形成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角度讲,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详细]

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责无旁贷 唤永垂不朽之民族精神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目光。

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键。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详细]

结语

俗话说入乡随俗,一个地区当地的民风民俗不仅能吸引人,甚至可以改变他人。而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某种习惯,某种思维模式或许也镌刻着自己故乡习俗的深深印记。

身为华夏儿女,我们习惯着习俗,传承着习俗。却也悄悄地改变着习俗。当那些加入过多主观能动性意识的习俗有了迷信的影子,我们是不是该放缓脚步,回头看看。然后领悟:不是每一种存在都是合理。

官方微博
网友评论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