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运动30年后,新中国成立了。火红的青春足迹与共和国的发展历程紧相伴随。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清华学子超过应招人数的9倍,没被招收的难过得掉泪。全国各地两次报名参军的青年达70万人。
- 第一个五年计划,“把青春献给祖国”成为全国青年的行动口号。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诞生,引来全国13万名青年跟随。20万青年高唱《垦荒队员之歌》 奔赴边疆,为新中国农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凤凰网湖北频道专访了原湖北团省委暨武汉团市委外宾接待办公室科长李少明,他出生于1933年11月,回忆起青春岁月,他依旧很有激情,“当时国家很穷,解放后政权在自己手里,在群众手里,在人民手里,人们就希望尽快的改变穷的面貌,所以这个是第一位的。另一个,当时的思想是解放全人类,只有群众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共产党员只有先人后己,先群众,后自己,所以当时的干部,当时的党员,包括团员都是这样的思想状况,让群众先过好,自己都是第二位的。”
李少明参加工作之时不满17岁,正在一个师范类院校读书,由于当时团市委急需干部,所以从学校调出来了。他说,当时有一句话叫干部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完全服从祖国的需要,完全服从组织的需要,尽管当时还在读书,但是当时祖国的需要、组织的需要就是最高的需要,就是一切。”
回忆起第一个五年计划,李少明感慨良多。“武汉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有几个重点建设项目,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技术比较缺乏,大量的技术问题都需要苏联的援助,武汉长江大桥等项目都是苏联提供技术援助的。当时建设长江大桥时需要在桥下几十米深的地方和桥上几十米的高空进行作业,在高空和水下建设既需要技术又需要很大的毅力,当时的青年们都是把祖国建设放在第一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只想着尽快地把祖国建设好,那是当时青年们最大的使命。”
1958年,党中央在武汉召开过一次特殊会议:建国后唯一一次在地方召开的中央全会——八届六中全会。时任湖北团省委暨武汉团市委(当时两级团委合署办公)外宾接待办公室科长的李少明,他被分配在总值班室,负责会议的会外活动和临时活动。
根据会议安排,毛主席、刘少奇、朱德、陈云同志住东湖客舍;周恩来同志因接待、陪同金日成率领的朝鲜政府代表团在京、穗、汉等地活动,来往于京汉之间,邓小平同志为便于组织会议,住洪山宾馆。
当时的洪山宾馆用于接待县以下干部:除南楼房间有卫生间外,大片东楼房间都没有卫生间。李少明回忆,胡耀邦等大部分中央委员都住于此。
- 为不增加地方接待工作负担,中央规定:除政治局委员外,其他同志都不准带秘书与会。中央委员们对这一规定都严格遵守。如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 就没带秘书,她在看望总值班室的同志时笑着说:“只好请李富春同志(政治局委员、蔡的丈夫)的秘书增加一点负担,照料我一下。”
会议期间,他与中央及地方领导同志朝夕相处,为他们服务,近距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作风,令他终生受益。
李少明说,50、60年代的青年们,可以用有抱负、有追求、为他人着想来概括,“那时大家对物质要求都不高,当时单位里的书记结婚就那么一间房,不存在什么嫁妆,把行李一带,两个床合在一起就结婚了。那时想的最多的就是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尽快的提高自己,为祖国的建设出一把力。”
在谈及现在的青年们时,他说现在的青年们朝气蓬勃、勇往直前、敢于去拼去闯,是有希望的一代。同时,他也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们要有理想、有抱负,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应该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整个时代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做出成绩。”
-
李少明1994年退休后依然自愿担任江汉大学老干组织的书记,将一生奉献给了事业和岗位。如今在能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仍告诉我们说如果能够为党、为群众做些事情,还是很愿意发挥余热的。
在李少明的心中,青春就意味着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奉献青春就意味着向祖国向人民做奉献。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