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8月1日上午9点,武汉绿地中心工地。以606米高度目标著称的绿地中心自动工以来一直备受外界关注。钢筋结构是施工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此刻工人们正在钢筋森林之中紧锣密鼓的工作。气温接近35摄氏度,工人为了施工安全必须穿着长袖长裤防护服、佩戴厚手套、头盔,全身包裹严实。
- 安全帽的颜色代表了身份标识,佩戴白色安全帽通常为工程监理及安全监督人员。一批刚到工地的年轻监理人员正在师傅的带领下实地观摩学习,未来,他们将前往各个工地,担负其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理的重任。
- 佩戴黄色安全帽的基础工人正在钢架上施工,尽管从安全级别和施工规范上并未强制要求佩戴防护工具,但密集的钢筋丛林仍然充满危险,必须仔细小心。
- 上午10点,伏天的太阳已高升至空中,工地中钢筋在暴晒下放出热,工地温度已接近40度。佩戴蓝色安全帽的电力工人在酷暑下直接饮用小杯冰块解暑。尽管冰块、冰水、各类消暑药物都是工地必备品,但对于必须在露天暴晒中一连工作数个小时才能休息的工人们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 在室内厂房工作的工人们避开了暴晒,并有冷热饮用水充足供应。但焊接等设备不断放出高温,且工人必须穿着长裤长袖多层厚防护服,故全身闷热。
- 电焊是钢结构施工中最常见的步骤,作业时周围环境温度要比室温高10摄氏度,在酷暑季节,超过五十度皆为常态。和其他建筑工人相比,电焊工人不仅要忍受高温疲劳,还要忍受电焊制造的臭氧,臭氧浓度过高会让人呼吸系统刺痛、胸闷咳痰,甚至引发中毒。因此,电焊工人常被定为高危或有害工种。
- 无论气温多热,出于安全考虑,电焊工人必须身着多层长袖长裤防护服、戴隔热手套。
- 工作间隙,喝一杯冰水,敞开完全汗湿的工服,在大排风扇前吹个痛快,是给身体降温的唯一方式。
- 钢筋密布的丛林中,一位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工人露出辛苦疲惫的笑容。我们不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已经在此处工作了多少日夜,经历过多少寒来暑往,更不知道他的名字。粗糙的皮肤和欠缺保养的皱纹,透露出他已不再年轻。
- 在长江彼岸的汉口王家墩,另一处地标性高层建筑——武汉中心即将完工。此处曾是空军王家墩机场所在地,历经几年的土地拍卖和漫长而浩大的建筑期,一片中央商务区初见雏形。而武汉中心目前已建到270多米,并正在以每天4米的速度向空中迈进。
- 270米高的大楼即将竣工,每次顶层施工必须乘坐狭窄的工程电梯。由于工程后期难度不断加大,几乎每次施工都由基础工人、电力工人、安全监理共同完成。多年后,在这栋高耸入云的豪华写字楼里办公的人们,不会想到这栋楼曾是这些在逼仄工程电梯里辛劳、危险的无名者们一砖一瓦建造而成。
- 电梯的操作并非易事,一位女工作人员专司掌管。工地中女性工作者并不多见,特别是作为一线电力安监人员,无数次亲自参与高楼的建设。她在狭小的电梯中专门负责电梯操作,在轿厢内一呆就是一整天。红绳项圈、手镯、金戒指……尽管身在工地中,也未能减少女人的爱美之心。
- 升降梯以每秒0.4米左右的速度爬升,到达顶楼270米处,需要12分钟。
- 武汉中心顶楼的建筑平台在烈日照耀下高温逼人。尽管正在亲身经历古人所说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但在这里忙碌的人们并没有空闲感受诗情画意和壮丽景观,对他们而言,手边脚下的钢筋、电缆才是眼下最急于应付的工作。
- 年轻的监理人员站在房顶悬空护栏内拿着步话机指挥吊装机工作。他的身后是一望无际的繁华汉口风光。
- 从270米高空俯瞰,让人胆寒,也让人震撼。天气晴朗时,整个汉口平原的住宅区、高楼、公园湖泊全部铺陈眼底。在这座城市里,还有万个这样的工地,庞大的工人群体组成了城市日新月异的根基。
- 在电梯升降系统旁,密集的钢索在钢筋结构中交织。一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
- 午休时刻,电力工人和监理在顶楼聊天小憩。这时,被汗水包裹的疲惫身躯终于可以眺望远方,享受吹过270米高空的风。在这里,他们远离地面的世界,疲劳、孤独,而充满视野和内心的自由。
-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户外工地施工时间为上午9:00-11:00,下午15:00-20:00。下午15:40,经过充足午休的工人又乘坐工程电梯来到了顶楼平台,继续工作。
-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凤凰网湖北站。
筑城者记:城建浪潮背后的建筑工人
2011年,号称"中国中部最大县城"的武汉市正式进入市政工程建设高峰期。城建浪潮瞬间席卷全城——多条地铁同时破土动工、二环三环线高架同时动工、横跨长江汉江的多架桥梁动工、多条主干道拓宽连网、绿地及泛海等多家房地产集团争相建设"华中最高楼"……蛰伏太久的江滨之城突然觉醒,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建设期。
短短3年间,全城工地数量突破万个。在城市交通路网不断竣工、高楼不断封顶的喜悦和拥堵灰尘的烦恼交织中,武汉仍然继续着飞速建设,并宣布城建高峰阵痛期将长期持续。
在数万个工地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背后,一个庞大的建筑工人群体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根基。深居工地围墙之中,清晨深夜辛劳忙碌的他们,构成了城市中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奇迹。而他们的面孔,却不为人知。当他们穿着工服走在街头巷尾,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人们常用"农民工"、"民工"的称呼代表的庞大群体,支撑着城市发展。在这里,我们尊敬的叫他们——筑城者。
2012年9月13日13:26武汉东湖景园还建房项目工程电梯从30层坠落,19名施工人员遇难。如今东湖景园项目已经成为矗立在地铁4号线旁的繁华居民小区,昔日建筑工人的死伤逐渐被人们淡忘。回首两年前惨烈的救援场面,深觉城市发展背后饱含着建筑工人的辛劳、汗水、思乡的泪水,甚至生命。
不久前,一份来自人社部门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平均年龄正在不断老化。随着教育程度提高和视野的扩大,肌体极度辛苦、缺乏趣味和晋升空间的建筑岗位已经不再能吸引年轻一代进城务工者。建筑行业面临用工荒的同时,仍然坚守在这一领域的工人们由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变为中老年务工者。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子女已过青春期、妻子及年迈父母尚在农村家乡的人们,正在这座庞大而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某个建筑工地的活动板房里度过他们的春夏秋冬。
2014年8月初,入伏后的武汉在副热带高压的包裹中闷热难耐。正午街头实测气温超过45摄氏度,即使夜间也在30度上下徘徊。此时,武汉市江汉六桥、绿地中心、武汉中心等重点工程项目正处在建设高峰期,成千上万工人在酷暑中奋战在工地上,或在几近白热的冶炼车间内,或在270米高的作业平台上,垒砌着自己的生活和城市的明天。
凤凰网湖北频道出品 图/文:刘金 胡晗 设计:刘金 技术:李成龙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