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法》今起正式实施 “被精神病”有望终结
精神障碍患者住院须自愿,无严重危险性不得强制住院。
今日,历时27年经数十次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一度引发社会关注的“被精神病”问题有望终结。
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严格分界、社区将挑起防治大梁等也是其引人关注的部分。
患者有了说“不”的权利
近年来,“被精神病”事件屡见报端,已从医疗纠纷演变成社会问题而被广泛关注。例如,广州千万富翁何锦荣“被精神病”一案。2005年12月20日,住在广州二沙岛的富翁何锦荣被妻子强行送进精神病院,住了30天。在何锦荣30天的治疗观察过程中,何锦荣的母亲、兄弟姐妹等其他近亲属,曾多次向医院反映何并无精神疾病等情况,要求让何出院。2011年11月,此案一审判决认为,何锦荣被错诊为精神病,因此判决医院向何锦荣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
为了避免出现“被精神病”的问题,避免以往非自愿住院治疗的习惯做法被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精神卫生法》提出“住院自愿原则”,有望终结这一现象。法律规定,精神障碍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诊断,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这一法规保障了患者的权益。”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刘小林教授说,他参与了本次法规制订过程中的征询工作。按法律规定,非自愿住院治疗的前提只有一个,必须是患有严重精神障碍且有伤害自身或他人的危险行为。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关于“自愿”二字,专家们在支持之余仍存忧虑。刘小林教授指出,大部分患者自主就医意识较差,这是我国现状,“比如怕受歧视,一些患者就会拒绝住院或治疗,尤其对那些非重症但处于病情发展阶段的患者,他们不接受治疗,对自己、家人和社会都可能存在隐患。”
专家认为,这一法规实施后,很可能还需要继续探索。
心理咨询与治疗严格划界
今日起去做心理咨询,请切记,咨询师只负责咨询,不能实施治疗和开药。《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刘小林解释,这表明《精神卫生法》将心理疾病的防治分为三个层面,明确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的各自功能。
如何分层?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
如果一个小孩因为担心作业没做完不想去学校,那么由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如果小孩是因为害怕见陌生人不想去上学,那么可以考虑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应该由心理治疗师来解决;如果小孩子总觉得去了学校有人要害他,那可能就有点妄想症的迹象,应该由精神科医生来解决。
不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心理咨询师表示,相对我国目前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数量来说,这一法规“有些限制过度”,“很多人有心理问题,他自己也知道,但他不想上医院。心理咨询师不能治疗的话,这些人怎么办?”
一项统计显示,达到诊断标准的非精神病及精神障碍发病率约15%。
刘小林教授介绍,无论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还是精神科医师,我国人均拥有量均不到美国的一半,这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不少三甲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生由神经内科医生来“兼任”。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防办主任刘修军说,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精神病患者中,有80%在两年前就出现早期症状,当时多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失眠。
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教授肖劲松介绍,心理咨询师由劳动部门颁发职业证,精神科医师须在卫生部注册,而心理治疗师则处于基本断档。他建议,下一步应该提供渠道让心理咨询师通过培训等方式,转型为心理治疗师,“如此既规范了治疗,也保证了社会需要。”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