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湖北生态用地锐减1620万亩 经济建设围湖毁林


来源:荆楚网

人参与 评论

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国土资源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修

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国土资源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对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省,湖北省具有地域类型多样化、能源资源稀缺化和生态环境脆弱化等特点。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是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中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近期发布的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与第一次土地调查数据相比,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适应,但土地利用比较粗放。而生态用地数据变化明显,与一次调查相比,全省因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从2061万亩减少到441万亩,减少1620万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河流、湖泊、水库、内陆滩涂、沼泽地从1851万亩减少到1449万亩,减少402 万亩。生态用地变化反映了渐趋突出的生态承载问题及比较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

湖北省生态用地急剧变化,由此导致的日益突出的生态承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带来了耕地“占补平衡”的巨大压力及随之而来的“围湖毁林”、“上山下滩”。二是城市的扩张及工业园区的大规模建设对优质农田及河湖水面的直接占用及破坏,城市及开发区周边重要生态空间迅速萎缩甚至消失。三是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生计的需要而就地开垦林草地或山坡地,侵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空间。四是旨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开山造地”、“削山造城”等一系列山地整理工程,虽然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但因人为剧烈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的稳态结构和自调节功能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与优越性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省,湖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政策机遇优势。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7月,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五省八市被确定为全国低碳试点省市。2011年湖北省成为我国首批被批准开展碳交易试点的省份。2014年初,湖北省生态省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二是生态科教文化优势。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省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全国科教大省之一, 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转换成生态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三是生态自然资源优势。作为“千湖之省”,湖北境内水系发达,100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长江、汉江和丹江口水库等得中独厚的先天优势,为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生态竞争力提供了生态资源优势。作为全国林业资源大省,湖北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物种共34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种类多达110种。四是生态城市基础优势。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和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分别拥有4个,国家森林城市和卫生城市各2个,同时拥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明城市1个及1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保障生态管控体制机制的可行性与全面性

湖北省二次土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省位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461万亩,内陆滩涂季节性耕种的望天田有100万亩以上,农民自主开发的间歇性低产田有200万亩以上。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这761万亩要还林、还草、还湿和休养生息。考虑到人均耕地少的省情,如何在不影响人民生计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在循序渐进的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保障措施?这些都对生态管控的可行性提出了挑战。

兼顾可行性与全面性,从捍卫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环境的视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一是从管控机制层面,要强化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注意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退耕,保持现有耕地数量的基本稳定。同时探索实行各类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二是从协调机制层面,要在查清生态省情和诊断区域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合理生态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在产业发展层面,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定不移地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四是在工程措施方面,要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净土、生态新村和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五是在社会认知层面,要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消费,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价值理念。(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曾菊新)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生态 建设 经济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