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小伙被盗车找回:论“还是当个外国人好”的无奈

2016.12.16 第110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三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11月29日,韩国小伙安盛敏在乘坐出租车时,不慎将平衡车遗失在了后备箱。自己寻找未果后,小伙拨打了110报警,在警方介入后平衡车当天即被找回。然而这件失窃案却给武汉警方带来了一片质疑声,“为什么自己东西丢了没人找,国际人士被偷了就被迅速处理”,甚至有网友感叹“还是当个外国人好”。

这件事情让人不禁想起四年前,“一日本男子骑车环游世界,行至武汉时丢了自行车,警方介入后找回”。当时亦有人质疑警方“选择性执法”,类似于“日本人丢了自行车,警方丢了中国人的脸”的声音在网络上流传。

盗窃,应该说是城市治安中一件比较常见的现象,这两件事为何能掀起如此多网友的热议?

信息的获取,可分为主动获取和被动获取。主动获取,一般与个人兴趣、偏好有关;被动获取,则表示公众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有意识地挑选的、“被曝光”的,这是更主要的一种方式。

就拿失窃案为例,什么样的案子值得被曝光?浏览网上的相关新闻可以发现,首要的就是要有能引发兴趣的“点”,金额足够大,案件离奇,能引发争议或者失窃方本身能成为热点。

再回到这两个故事,可以发现其有不少相似的“点”。失窃对象均非本地市民,为国际人士;失窃案得到迅速处理;一个偶然事件可被放大到关系“警察形象”“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公众产生的反射弧大抵是:一个外国人士丢了东西,警方便迅速处理,从而联系到自己或身边的类似经历,继而产生出一种“未被公平对待”的情绪。事件一经媒体或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在群体效应的影响下,“还是当个外国人好”的无奈便发展成一种集体情绪了,情绪的积累会造成一种既定思维,对类似事件便会产生定式性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被动接受的信息在间接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信息是经过过滤、筛选、有针对性的,公众并未获取有关此类的全面信息,“非全面”可能就会造成“误判”。

警方难道从未帮助过国人找回失窃物?还是普遍的价值体系会习惯地把“政府部门服务群众”当做普通事实,把“服务国际友人”作为新闻事实?一个城市失窃案的告破可能不足以被甄选为热点事件而被广泛传播,但一个“国际友人失窃案被迅速处理”的新闻或许就足具价值。当我们被暴露在“有意识信息”下时,普遍的价值认同和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就出现了,这种不对称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的价值体系,于是便有了“还是做个外国人好”的感叹,这是一种社会的无奈。

认知理性,吸收有度,这或许可以作为互联网时代,对待网络信息的一种态度。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