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该是什么?

2017.02.10 第112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三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这几日,各大社交媒体被一位00后的女生刷屏。武亦姝,16岁的高中生,在央视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益智节目中夺冠,并以丰富的诗词积累及场上的从容淡定圈粉无数。网友称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所有的想象",现场评委更是高度评价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而她的一炮走红,不仅使该节目成为一时热点,更是引发了对古诗词以及传统文化的讨论。有人问,中国诗词的春天是不是来了?

相比于小说、话剧、散文等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可以说,并不那么符合普通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生涩、难懂,其文学意境虽别有一番风味,却很难如大众文学般带来"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是以,传统文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存在于教科书中的"熟悉的陌生人",伴随我们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然而真正能领其精髓,悟其魅力的人并不多。

若说武亦姝的走红能掀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让久受"冷落"的古诗词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可能言过其实。但"武亦姝们"受到热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精神中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敬佩、眷念和呼唤;我们仍该反思,当热度散去,传统文学是否还是被你遗留在课本上的"高大上"?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该是什么样?

五千年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后世的学习和吸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这几年,有一个说法,叫"传统文化的回归"。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16年人教版语文教材改版,小学、初中课本增加古诗文篇幅,初一年级增加田字格;此外,国内不少小学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将甲骨文引入小学课堂中;也有不少电视类节目以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宣扬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要让传统文化渗透并极大地影响生活却面临着不少困难。就拿古诗词来说,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步入学生时代以后接触它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然后"应试";因此便产生了到底该"为考而学"还是"为用而学"的纠结处境。不少学生会不解"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词",而老师们也在探索"什么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应试思维成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大阻力。接触却不能感受,"相见不相识",这是传统文化在被继承和发扬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亦姝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喜欢",她们能触摸到文化深处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亦能发现其所能带来的乐趣。"不只是背"、"童子功"、"理解",传统文化之于普通大众,不应只是机械式地推送或者有目标性地传授。攻坚克难,如何将这幅浩瀚的历史画卷铺展在后世面前,如何挖掘出它的魅力,如何激活现代人的"诗心"?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和碰撞中,以兴趣培养学习的动力,以之为乐。

当这一股清流飘过,你是否会捧起一本诗文,"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总监制:刘芮言 彭骥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