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9 第87期 作者:胡晗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两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高考临近,本周凤言锋语将谈谈关于高校招生和名校文凭背后的思考。
本周,小伙读四年武大毕业时发现学籍系统“查无此人”的新闻引发全国关注。相对于传统骗财骗色的诈骗,高校招生的诈骗受害人荒废了宝贵的4年时光,整个骗局参与者遍布校园内外持续4年之久,可谓布局精密、伤害极大。这类骗局并非偶然,仅武大就有20多人被骗,放之全国恐怕受害人数以千百计。
骗子和高校管理漏洞固然存在,但也必须看到受害者为何心甘情愿走入陷阱。受害人曾在读书期间发现了许多“不对劲”,当然身为一个头脑清醒的成年人也能预感到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但对名校文凭的极度崇拜让全家跨省赶到武汉乖乖掏钱给陌生人。投机取巧心虚压制了辨别力常识,而对名校文凭的推崇成为最关键的动机。
人口减少高考录取率变大
家长们的焦虑仍停留在旧时代
对名校文凭的过度崇拜在中国普遍存在,虎妈猫爸电视剧中透露出“中国式家长”对名校资源的极度追捧,事实上,随着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化,中国人口自经历1981—1991婴儿潮后就明显走向了下滑,青少年人口的急剧下滑造成了近几年来中考、高考、高校入学人数不断刷新历史新低,而昔日高校扩招扩张增设的分校、加设的专业数量不少,从人口比例来看,读大学的机会更多了,高校教育资源的竞争强度正在减弱。
尽管名校仍然择优而录,但整个高校教育资源的竞争压力早已不像十年前那般激烈,对于考名校大战虎视眈眈、如临大敌、削尖脑袋挤进去的拼命三郎姿态更多来自于家长心中名校崇拜的意识形态和旧时代关于高考的经验记忆。
个人价值多元化:名校走下神坛却仍被膜拜
大概在几年前,一则互联网公司高管辞职在中关村卖煎饼的帖子红遍全国,从此掀起了一股对传统职业生涯的叛逆反思浪潮,此后,清华毕业生卖猪肉、高材生卖肉夹馍的传奇不断上演,在创业成风的今天,“世界那么大”的个人价值变革敲打着每个安稳坐在职场一步步往上爬的中青年的内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活跃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让许多个人理想主义者获得了成功,类似“美国梦”的精神如鸡血一样注入一代人的心中。无论这股浪潮中到底有多少人成功,多少人成了炮灰,但无疑在当今中国,个人的成功途径和机遇已变得非常多元化。
在丰富多样的人生成功范本不断被人们传阅的同时,高校文凭的价值正在式微。名校毕业生难就业、失业等新闻也层出不穷。
社会多元化、个人价值和成功路径的个性化,让名校盲目崇拜降温。但秉承传统的“遗老遗少”们仍然对名校文凭顶礼膜拜,既来源于对传统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承袭,也来自于对互联网时代落后一步的门外汉角色。
时代已变:学渣战胜学霸的浪潮
另外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在名校学院教育造就尖端人才和单打独斗式的江湖奋斗造就社会人才之间,职业技能教育仍然非常欠缺。造成了中国学院精英和江湖精英之间,广大青年的迷茫断档。对人口红利危机凸显的中国而言,职业技术教育早已不该停留在嘲讽蓝翔挖掘机的阶段,职校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较低,教育质量本身也偏低,使无法进入名校的优质青年出路狭窄,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无疑是拖了后腿的。
当个人成功路径和机遇的多元化弱化了名校文凭的价值,而青少年人口的实际下降减弱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对名校和文凭的盲目崇拜如同比时代浪潮落后一步的意识形态残留,还残存在焦虑的家长和孩子们心中。
其实,对于广大家长和成长中的孩子们而言,真正值得焦虑的要素早已从传统的名校文凭转变为对性格、情商、人际交往技能、资源整合甚至审美能力的塑造,在摇旗呐喊“素质教育”十多年后,学渣战胜学霸的案例终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用事实证明,这些核心素养在个人生涯中扮演的角色正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重要。而那些率先认识到这一点的家长和孩子,会在下一个十年里成为社会精英。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2632643941@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撰文:胡晗 编辑:胡晗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