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走心”

2015.07.27 第91期 作者:何潜彬 胡晗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两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上周,武汉各大媒体、武汉人的朋友圈讨论最热闹的话题非每年一度的“看海”莫属,公交司机成了船长,铲车成了下班代步工具。在“看海”的调侃背后,武汉想要成为一座不仅仅局限于人口定义上的“特大”城市确实需要更加走心了。

5年前的新兴城市

7月23日,经济学人智库在北京发布了中国新兴城市报告,榜单中所列出的新兴城市将是未来中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区。在湖北,只有襄阳入列前20强榜单,在总排名中位居第二。而5年前还曾在榜单20强的武汉,如今已经不在其中。

新兴城市,形象的的表达就像是足球联赛里的最佳新秀,他们在进入职业联赛的第一年里表现优秀,获得嘉奖。而第一年的高光并不能代表从此一帆风顺,有很多昙花一现的球员最后成了“方仲永”。

那么,5年前的武汉如今表现如何?

问题1:每年不厌其烦的看海

这个文章开头已经谈到了,武汉每年6月份到8月份,本地人的社交网络上将会掀起一阵刷屏风暴:来XX看海之类。一个省会城市遭遇大雨,城市排水系统不给力,导致大面积渍水。至少在笔者的记忆里,其他地方很少发生这种情况。

有细心的网友晒出2013年武汉市政府曾经说下15个东湖也不怕,而2015年下了11个东湖就全城瘫痪。前市长唐良智曾说一遇到下雨夜晚就提心吊胆,随时准备赶赴一线,提心吊胆固然代表了市领导兢兢业业的尽职尽责态度 但也表现出对城市建设的不放心、不安心。

众人皆知这个城市足够努力,相比于往年,今年武汉“看海”的时间可是短了很多,武汉近年在大力建设海绵城市,未来3年将拟投资107亿元做此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这些努力每个武汉人都看在眼里,但是却还不够,武汉号称十年排水花掉130亿,这个数字看似很大,但其实和地铁、环线建设投资相比并不高 东京地下排水系统造价折合人民币900多亿,武汉与之的差距还很明显。这些年江城地上的大工程连连不断,但同样重要的也有地下的走心工程。现在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只是这种阵痛需要多久才能根治?3年还是5年或者是更久?在每日享受着快节奏生活的武汉人心中,他们又能有多大的耐心?这是武汉需要更走心的第一个方面。

问题2:车子越来越多,路却越来越堵

武汉现在正处于大建设阶段,很多交通要道都被施工围栏围了起来,修路、建轻轨,各种工程如火如荼。对于未来来讲,这些都是造福于民的百年工程。但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也是人们的追求。对于动辄两年工期的修路,听到消息的市民或多或少会抱怨吐槽。

而路况越来越严峻,车子却越来越多,2015年上半年,武汉汽车保有量达到205.8万台,据预测,武汉全年汽车上牌量将达40余万辆,很有可能在年底达到“230万辆保有量的限购红线”。如果年底真的达到了限购红线,道路超负荷怎么办?折衷的办法有实施智能交通、限制一部分车在三环内通行、是否凭车位来买车辆等。终极办法则是限购了。

这个消息出来后,相关负责人也发声释疑,“目前武汉交通拥堵,一定程度与大建设导致道路利用率不高有关,等工程完工后,会有一定缓解”。是的,等工程完工后肯定会有所缓解。但是在大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司机在堵途中哭爹骂娘。如何平衡车辆保有量和道路拥挤的矛盾,武汉需要从“心”出发。

大武汉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值得每个武汉人肯定的,但是在这个追求高效率的年代,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败,这就像刚出炉的新兴城市排行榜一样,五年前入围 “冠军城市”榜单前20名的城市中,只有6座依然保留在本次榜单中。想要让每个“挑剔”的武汉人对这个城市百分比满意,武汉需要不断提速。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2632643941@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撰文:何潜彬 胡晗  编辑:何潜彬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