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称职父亲” 这本账你算不清

2016.06.16 第99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两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近日,一则落款为爸爸的暖心字条在网上引起了关注。事发台州,医生王恩凌晨接到电话,得知有患者需要抢救。怕熟睡的女儿独自醒来会害怕,王恩给9岁的女儿留下字条:“乐乐,爸爸去医院抢救病人了,不要害怕,你是勇敢的姑娘!”

这张字条,可以看出一个忙碌的父亲对女儿的爱。可网友对此却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有网友认为,这个爸爸坚守岗位,为社会做出了牺牲,他的尽职尽责值得赞扬和提倡;也有网友表示,让一个9岁的小女孩独自在家很危险,这位父亲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为了工作而疏忽了家庭,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归根结底,网友争论的点是:作为父亲,他该不该为了工作,牺牲对孩子或家庭的陪伴;作为职场人,他是该先尽“工作责”还是“家庭责”?

即,这个父亲到底“称不称职” ?

提到“父亲”,大家想到的可能是罗中立油画作品中那个“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质朴的父亲,想到的可能是朱自清的《背影》。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下,父亲更多地被赋予了“顶梁柱”的形象。

他们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社会需要他有担当、能拼搏,事业需要他睿智、果敢,孩子需要他的陪伴和关爱,家庭需要他的支撑与呵护。在这几种关系的处理中,大部分的父亲会较多地将精力投入到社会和事业中,而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家庭属性的缺失。于是,每到“父亲节”,“陪伴”、“理解”的字眼总是格外多。

这种局面是一种家庭分工的无奈。母亲照顾老人、孩子,处理家庭琐事;父亲在外拼搏、赚钱养家,这应该是最为普遍和最被大众适应的一种角色分配。但这往往也造成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缺失,关于“称职父亲”的讨论会多于“称职母亲”。

有一则公益广告,名字叫《爱•陪伴》。广告的开始,是一个父亲在ATM机上存钱,而另一头是母亲带着女儿在取钱。忙碌的父亲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小女孩只知道可以从取款机取到父亲寄来的钱,渐渐地,想象中父亲的样子变成取款机一般的机器人。

这个广告反映的就是上面所谈到的家庭分工,那这种情况,这个父亲是“称职”还是“不称职”?

同样,回到给女儿留字条的父亲。作为一名医生,在病人需要的时候他及时赶到,尽到了他的责任,无可厚非;同时,他也考虑到女儿的处境,留张字条让她“不要害怕”,这就是一种父爱。若真要问“称不称职”,我觉得这个问题无解。

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很难达到完美协调,用“称职”来衡量一个父亲本就是一本算不清的“账”。

抽出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是“称职”,难道在外打拼,努力为家人创造一个较好的物质环境的父亲就不算称职?关心孩子、呵护家庭的父亲算“称职”,认真工作、尽职尽责的父亲就不 “称职”?

2016年6月19日是父亲节,感恩父爱,感恩父亲!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444849149@qq.com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网友评论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