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各方面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保险意识在增强,相关保险法律条款也在完善,人们享有的正当保险权益也越来越受到法律的保障。然后,即使如此,在某些险种的投保之中,我们还是会掉进不可预知的陷阱或骗局,甚至有可能这些内藏着的陷阱和骗局,是连向你推荐购险的保险公司业务员都是未知或一知半解的。

太平洋保险电销欺骗引话题

保监会连开5张罚单重罚太平洋保险。其中4张罚单系因太平洋保险电销违法违规问题,另一张罚单则因太平洋保险未按规定进行回访。太平洋保险累计被保监会处以78万元行政处罚。不仅如此,今年2月,太平洋保险接连三次被媒体曝光遭客户投诉。其中两起为销售员误导销售,致客户退保损失高额本金;另一起为储户被买保险,遭遇销售误导。[详细]

面对鱼龙混杂的各式推介,不少保险消费者在规划投保的同时,也可能会因缺乏保险知识误入“遭遇假保单”、“误导销售夸大保障”等“陷阱”。如何避免陷入保险“雷区”?加强对保单的了解,多加留意保险合同细则及警示案例是防范此类风险的有效手段。

案例Explanation

男子买平安保险理赔过少惹争议— 合同条款里藏猫腻

墨先生在2001年在平安保险买了一份平安鸿利寿险,这份保险中带有一个意外险的赔付。今年2月份刘先生受伤住院做了手术花了三万多块钱,社保报完以后,还剩一万多没有报销。按照合同约定,当时保险交一百元意外免赔,应该是再报销9000多块钱,可是平安只是赔付刘先生3000多块钱。

保险“高额分红”陷阱:5万5年分红仅220元— 夸大收益虚假宣传

58岁的叶女士6年前,她本想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被推荐一款分红型保险,每年缴费一万,缴满五年,第六年可拿回本金及分红。工作人员保证,这款产品利率绝对比银行利率高,而且在签字时保证缴满5年后第六年绝对能拿回所有的钱。最后分红竟只有220.52元,叶女士直呼“看不懂!”

买“互助保险”陷入非法集资陷阱—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

参与计划的任何一个成员一旦发生癌症或意外身故,计划的其他成员将义务进行均摊式互助,每人每次捐助不超过3元,计划成员越多,每次互助金就越少,并设置最高的互助金上限。据介绍,该计划的成员加入年龄范围是18岁-50岁,一旦群友得病,一个病例最多从每个群里的账户中扣除50元,第二年群友补齐余额以及150元的差额后,将继续享受保障。

保险中的猫腻到底有多少?

在保险行业在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保险的种类众多,很多消费者对保险产品了解的很少,以至于对各类保险产品的功能都不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保险公司当然会以利润为核心,不管是哪类产品,都很难实现投资的功能。

假保单频现
存款变保单
合同含霸王条款
关键字歧义
定损不一致

业内观点 Opinions

在购买保险时要注意以下五大事项:第一,保险不是银行理财产品,更不是基金,主要作用是保险保障;第二,投资理财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和分红是不确定的;第三,购买保险,要明确保险费的缴费期间和保险期间,第四,要知晓保险合同规定的犹豫期天数;最后,一定要认真倾听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准确回答电话回访的内容。[详细]

律师支招:把握保险犹豫期 勿混淆交费期限与保险期间

特别需要知道的是,在保险犹豫期内,保险消费者也享有退保权利。按照相关规定,对于交费期在一年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投保人在书面签收保险合同之日起享有至少10日的犹豫期。犹豫期内,可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

消费者购买时应对收益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如果期望获得高收益,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如果不能承担高风险,则应该首选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

保监会:部分“保险”不能买 支招如何绕开保险陷阱

要合理评估自身需求,根据家庭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或者保障需求;注意保单封面的风险提示语和保险金额、责任免除等部分。在去办理银行业务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合同,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这是判断消费者办理的是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接的依据。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有相似之处,如果认真阅读合同内容不难发现二者区别。

编辑手记 Editor's note

实际收益与此前承诺不符,忽略免责条款无奈遭拒赔,隐瞒病史导致索赔无门……为什么我们总在遭遇保险理赔难的问题,无端被忽悠?

小编查询了一下各大保险公司的产品名册,发现其实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差异性相对不会太大,保险合同的条款也是约定俗成的,我理解民众较难去仔细研读每一个条款,但对于“除外责任和保险责任”这二个条款属于保险合同的关键内容,需要每个消费者自身去认真阅读了解。同时,保险代理人也要在销售过程中,也要做好宣导和解释工作,让消费者认真看好警示标语以免产生后续纠纷问题。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