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湖北视觉中心 出品
1/ 32

19世纪末,多栋联排式住宅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在武汉,被称为“里份”,在上海,则被称为“弄”。当王安忆写下“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时,她同时也说出了每一个武汉人对老里份的感怀与思念。

2/ 32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很慢。那些年的早餐是一块钱一碗的热干面,报纸是五毛钱一份、比现在要厚,那时候出门旅行,坐卧铺火车就很奢侈。城市在飞快发展,眨眼间高楼林立,里弄躲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一砖一瓦却都是风情。

3/ 32

流浪在外的人,思乡之时,想到的是儿时住过的老里份;年老体迈的爹爹、婆婆,就算楼房年久失修,却始终不愿搬离的地方是老里份;从小成长于新式住宅的武汉新一代,对这个城市最好奇与探究的部分,也是老里份。

4/ 32

对于武汉人来说,老里份是如根一般扎在心底的家。在他们看来,来武汉却没看过江岸区这里的老里份,没感受过里份里每一条小巷的不同味道,就是白来了武汉似的。

5/ 32

它那老式的砖墙、背阴处的绿苔、靠墙边的绿植,都以正面的姿态迎接着来往的人们。有时,太阳从低矮的屋顶落下来,周遭的形形色色都收进这阳光里;有时,暴雨倾盆而下,瞬时间打湿了整个里弄,不免一切都染上了灰暗的色彩。

6/ 32

而里份里的每一条巷子却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着属于自己的味道。清晨与傍晚是不一样的光景,雨后与晴天也有着不同的表情。

7/ 32

武汉众多里分里,名称上各有不同,有 “里”、“村”、“坊”、“乡”等,大概只有土著才懂其区别。里分中的道路被称之为“巷子”。

8/ 32

据《武汉地方志》记载,涌入汉口的房地产投资者,选择在汉口江岸大兴土木,最初建成的生成里、海寿里、泰兴里、如寿里等,因造价低、建设快,满足了当时平民百姓最低的需求。

9/ 32

进入里份,最先入眼的是电线编织出的网、蔓藤组成的绿和各处摆放的杂物。再仔细看,便看出背阴处的绿苔、墙缝中的小猫小狗。下起雨来,潮气从脚底升腾起来,空气里是青草的味道。

10/ 32

夏日,就算是出太阳了,这里也透着凉气。阳光从窗台照射进来,屋内瞬间被占满了。窗外的花草、红砖都添上了一股明亮的色彩。

11/ 32

下雨的清晨,雨落在屋瓦上,一下接一下地自带节奏。老人们已经醒来,闲来无事,若是毛毛细雨,买菜、晨操也依旧。今日,没有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花人眼,年轻人还做着大梦,等待闹钟作响。

12/ 32

屋外,小巷是静悄悄的,街道、楼房、屋檐下的花草都被一场雨给浸湿了。雨要是再下得大些,便会有许多成片的积水,积水里映出铁栏,铁栏被行人的脚步踩碎,又重新拼合回来。

13/ 32

梅雨季节,巷子里水流堵塞是正常的事。像三德里这样一批最早建成的里份住宅,使用多年,年久失修,窗檐破了也无人顾及。谁还能想象得到,曾经,这些水泥缝外墙、平瓦屋顶,在那个时代,已是新式住宅所用的最好用料。

14/ 32

尽管如此,随着时光飞逝而腐烂的墙、幽暗无光的楼梯,都无法让人们离开这里。过去的年岁里,居民值守在这里,见证了世事变幻。这一切已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存在着。

15/ 32

不过,相比之下,稍晚建成的汉润里、同兴里这类中高档住宅,稍显得优雅些。走过小街口,都可看见牌坊,上面注明了里份的名称。

16/ 32

他们衣着光鲜,男士是西装或是长衫,女士着旗袍、蹬高跟鞋,装扮考究,换作当时的话,便是摩登小姐与摩登先生们,他们从这些小巷中走出去,成为老汉口一道流动的风景。

17/ 32

这些中高档住宅就如同今日繁华的商圈,在上海村,不管是街巷路面,还是内部装修,都是最顶尖的。同样等级的汉润里,当时汇集了汉口近代的钱庄、医寓、商号、大公司的办事处以及像《大光报》这种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宣传机构和其他出版印刷机构。

18/ 32

昔日的住宅,已经不复原来的样貌,不过,从随处可见的欧式小洋楼以及带有西方风格的门楼中,也透露出了当时的繁荣。

19/ 32

汉口江岸的里份,从起名上就有讲究,一个小小的门牌里面蕴藏的内涵也足以让人惊讶,比如“汉润里”,名中“润”字为“润泽乡里”之意。

20/ 32

武汉里份从来不乏传说,这里曾住过数不胜数的显赫人物。1913年,"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在泰兴里创设"中华工程师学会",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工程技术词典《新编华英工学字汇》。

21/ 32

1952年,以《程瑞芳日记》为证据,程瑞芳成功控诉了日军在南京暴行使命,之后,她来到武汉,在洞庭村度过了晚年最后一段时光。几乎每天,她都会收到国内外的信件和包裹,这些大都来自昔日的学生。

22/ 32

1915年,汉口棉花巨商黄少山投资兴建的咸安坊,曾居住过不少洋行职员、实业界人士、富商及当红艺人等社会各界名流。

23/ 32

友益街尚德里4号,在1926年10月至1927年7月间,是刘少奇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所。

24/ 32

时光飞逝,里份无法再重返昔日的容貌,却仍是优雅和神情自若的。楼前高大的梧桐树,散开巨大枝叶遮挡着灼热的阳光,见过太多风流的它,也是一样的自若。

25/ 32

如今的里弄有着另外一种骄傲,很多小巷的入口处,会挂有"市级保护建筑"、"优秀历史文物"的金色牌子,也算是一种炫耀。

26/ 32

有时,路过的人瞄上两眼,眼光会变得不同。好奇心重的人,也会特地去查查资料,从而得知,这些看起来大同小异的门楼里,原来还分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里份总是这样默默呼唤着人们重新认识它们。

27/ 32

里份经历了岁月变迁,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构成了里份的建筑文化,它们也形成了一种属于老汉口的独特市井景观。对于学者来说,他们记载了大武汉的风云兴衰。

28/ 32

而对于老武汉人来说,里份包裹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这才是里份最重要的意义。

29/ 32

从里份身边流淌而过的,不只有光阴,还有一个个故事。也许他孩童时曾在这里住过,曾毫无顾忌地在小巷奔跑打闹过;也许她曾在这里恋爱过,曾与心爱的人手拉手,踏上上班路。每个人都曾在里份里纵情欢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30/ 32

为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有味道,为什么总是想起儿时巷口的那口家常味。城市在变化,人在长大,谁都曾少年。里份在霓虹灯闪耀的城市里,为人们守住那份初心。人们在快速的奔驰中,为里弄留住了一块空地。闲暇时候,回到这里,看一看。回到古老的记忆里,走一走,唤醒那些青涩的美好,静静听空气吟唱着的过去之歌。

31/ 32

江岸区早已开启整旧复旧的计划,里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换以崭新的样貌迎接未来。

32/ 32

从武汉市上空俯瞰,在飞翔的鸽群之下,波涛连天的屋瓦一片接一片地集合成巨大的壮观。穿过岁月,好似看见那些西装革履、身着旗袍的男人和女子,在这些精致的里份中演绎的风花雪月。看向未来,武汉里份还顽强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策划统筹:刘金    编辑:刘金  童世超    文字:钟微    技术:李成龙
COPRIGHT©HB.IFENG.COM
互动邮箱:city_hb@ifeng.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hbifeng
栏目合作
联系人:郑清雄
电话:18911597721 邮箱:55073533@qq.com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