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湖北视觉中心 出品
1/ 36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涌入人们的生活,戏曲这种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走到了边缘,无论是懂得欣赏戏曲的人,还是学习戏曲的人都越来越少。在汉剧院戏曲班,有这么一群小演员,用他们小小的肩膀挑起了汉剧传承的重任。在父母面前他们是爱撒娇的孩子,在专业老师面前是越累越不动声色的学徒,在观众面前,他们变身专业汉剧演员撑起整部戏。他们的汉剧演出,如同燃烧的火焰,燃尽之后,便有凤凰涅槃。

2/ 36

上午10:30,剧院演出厅的大门已经敞开,舞台灯斜照在舞台上,因只打开了一侧的一台,显得不那么明亮。每周的星期五,剧院的舞台独属于这群小演员。演员们刚赶到剧院,还未到换装时间,便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重点动作。

3/ 36

一旁的角落里,两位演员在用吸尘器清理舞台。这日下午,会有三个剧目连续上演。一个剧目的准备时间跨度很长,有的多达6个月,但为了迎合台下的观众,他们每周的剧目还是要换着花样来演。这种情况下,演员们会轮番主戏,各自有负责的剧目。尽管整个汉剧院戏曲班的小演员们不过40多个,但选"角"的原则却是不变——择优录取。所以,每周的这场固定演出,如果能作为主角登上舞台,也是难得的考验和机会。

4/ 36

剧院的二楼,各个戏的负责老师在为演员们化妆。小演员们平日碰到带妆的机会,像这样需要带妆的正式演出少之又少,还没能学会自己上妆。汉剧化妆首先得拍彩。拍彩,俗称打粉底,是用油彩打底色,可以起到纠正脸色的效果。全脸变白之后,老师在演员的鼻梁和颧骨处上面红,这一步叫做打红。

5/ 36

这是拍彩用到的专用戏剧化妆油彩。戏剧化妆的难度比较大,因为油彩的底色是使用手掌拍上去的,不能使用任何工具,只能用大拇指下方的肌肉一点点拍上去。正因如此,现在演员们的化妆仍由专业老师负责。

6/ 36

汉剧的妆面是按照角色的出生、年龄、性格来决定。就拿打红来说,如果是年龄大的角色,上妆时会以朱红为主,大红为辅。马骞在《杀惜》中饰演宋江一角,其中一段情节里,宋江情绪激动,十分着急,甚至汗流满面。为了完美的表现人物情绪,妆面会稍有着重。

7/ 36

底打完后,还会画眉、画眼堂。现在武汉已经入冬,但一场戏下来,演员通常会满头大汗,为了不掉妆,老师会用粉扑定妆,一拍一打之间,有很多粉末飘下来。

8/ 36

空旷的演出厅内,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他们被灯光拉出长长的影子,吊嗓、耍枪的声音此起彼伏。汉剧有文戏和武戏之分,表演武戏的演员在一旁摆弄刀枪等道具,文戏相对武戏来说节奏较慢,演员需要细细揣摩角色走路的姿态、擦汗的手势等特征。

9/ 36

离演出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观众已经聚集在剧院门口,查看牌子上今天的演出剧目信息。他们大多是中老年人,有些观众是附近的居民,路过剧院时临时起意进去坐坐,但武汉的剧院不多,所以大多数观众是从城市的各个地方赶来观看。有位姓张的老人,他家住江夏,离剧院并不近,但只要有演出他便会来。他说,"这些小演员演戏看起来一样'过瘾',以前看他们师傅的戏,现在觉得有些小孩比师傅还演得好。"

10/ 36

等第一场戏的演员们差不多化好妆,已经是午饭时间,师傅吆喝着开饭了,演员们便来到剧院大厅排队领盒饭。饭盒内装着有荤有素的三种菜,汤在墙边的大锅里需要自己装。

11/ 36

尽管大堂内也有台阶可以坐,但演员们全都站着,将饭盒端在手里,吃起饭来也是腰板笔挺。"小宋江"马骞已经画完全妆,为了方便吃饭,只有嘴唇还未上红。戏曲的妆面准备十分花费时间,这天,演员们是早上10点到达剧场,时间转瞬即逝,化完妆已经到了中午的吃饭时间。

12/ 36

午饭后,演员在换装间穿上戏服。汉剧对于穿着十分讲究,一个角色需要在身上套多件衣物。搭配规则一般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穿戴顺序,已经程式化了。对于小演员来说,这样正式演出的机会不多,穿衣还需要专业老师指导。

13/ 36

将要在第一场戏《杀惜》中上场的演员邓诗洁,默默地走到舞台中央,反复练习关键动作。通常情况下,戏曲演员都会在登场之前,到场踩台,适应台毯的软硬厚薄。

14/ 36

下午1:30,是演出的开场时间。台上好戏已经上演,随着台上"阎婆"的一声呼唤,邓诗洁几个碎步,游刃有余地走到台前亮相,台下便有叫好声。极具韵味的唱腔从她口中发出,顿时邓诗洁那个年仅15岁的孩子消失了,台上唯有一个放荡的"阎惜姣"。

15/ 36

邓诗洁在《杀惜》中饰演阎惜姣一角,阎惜姣放荡狠毒、忘恩负义,对于年仅15岁的孩子而言,这是个很难理解的角色。学戏出现问题,她便去询问专业老师袁忠玉。现在,她平时住在学校,周末或是假期都住在袁忠玉老师家里。一开始她并不情愿,因为只要和老师在一起,就会谈论汉剧,周末也没法休息。不过,现在她想法改变,觉得老师的话都很有意思,忍不住想听更多。

16/ 36

舞台一侧的乐队在专注地演奏,他们也是在汉剧院的戏曲班学习。汉剧乐队的演奏分文武场面,京胡、京二胡、月琴被称为文场的三大件,配以杨琴、三弦、琵琶、唢呐、竹笛等;武场面有牙板、梆子、暴鼓、锣、铙等乐器。

17/ 36

后台的换装间里进来穿服装的演员从未断过。汉剧与其他剧种不同,角色划分更细致,多达十行,唱腔服饰都不相同。服饰和化妆是人物角色造型的重要部分,能区分年龄、性别、职业等。一般来说,应该每个行当都有专人负责服装,但这里人手比较紧缺,几个人一起负责了三场演出、几十号人的服装。

18/ 36

下一场戏是《挡马》,演员低头整理服装,以免上台之后出什么差错。《挡马》是一场武戏,饰演"杨八姐"的演员余琪菲穿上一套劲装打扮下来,显得精神抖擞。

19/ 36

随着开场铃声的响起,幕布拉开,好戏便又开场了。对于武戏演员来说,练习再多遍,不如上台走一遭,余琪菲最珍视的登台演出此时得以实现。"杨八姐"一上场,在锣鼓声中,直接从后台冲到台前,来了一个抬腿亮相。左腿往前一抬,左脚尖正好抬在额前,当场一个碰头,便燃起了观众的激情。

20/ 36

汉剧剧场有上下两层,这天,武汉下着小雨,剧场下层座位也被占了9成。观众多为中老年人,观看时十分安静,鲜少听到手机铃声或是闲聊声,只有戏演到精彩时,他们才会不约而同的拍掌叫好。

21/ 36

演完一个小节,工作人员赶忙布置场景道具。两个凳子一个桌子登场,这些道具是这场戏的关键所在。

22/ 36

余琪菲暂时退到后台,老师赶忙过来调整演员的服装。武戏中演员的动作幅度大,如果服饰穿着不当,会影响演员的现场发挥。

23/ 36

《挡马》里,主角是以武打见长,包括翻、打、跌、扑等等,虽然也有唱腔和念白,但是所占比重不多。此时,演员利用凳子完成了一个翻跃,露了一手绝活。

24/ 36

武戏的打斗场面总是敌对的双方打得你死我活,在《挡马》里也是如此,杨八姐要将焦光普往死里打,往要害处打,处处要将对方置之死地。而焦光普则是要避让杨八姐,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桌子和椅子,这才能打得有声有色。

25/ 36

余琪菲饰演的杨八姐是一个男扮女装的人物,为了贴合角色,她穿上了一双厚底鞋,这也加大了表演的难度。她的一招一式之间,流露出一般16岁的女孩所未能有的大将之风。但演出结束后,余琪飞说,她未感觉到自己与同龄人的不同,也和她们一样有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她感慨全国有那么多厉害的演员,她的目标是做到更好。

26/ 36

观众席的角落里,一位演员的家长在认真地观看演出,等会演出结束后,她希望能亲自为孩子送上鲜花。在每位汉剧小演员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着孩子兴趣发展的家长。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易、孩子未来的就业,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孩子和家长只能选择一起克服困难、朝着未来努力。

27/ 36

《挡马》即将结束,最后一场戏《丛台别》的演员等待时机上台。即使是饰演的龙套角色,演员脸上的表情仍是紧张的。

28/ 36

去剧场走过一圈后,演员们的生活回归正常。除了每周的演出,演员都在汉剧院戏曲班学习形体、唱腔等课程,平时也住在学校。一张床上摆放着一本外国畅销小说,这群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也和同龄人一样,爱打游戏、看小说,甚至是追星。

29/ 36

几乎每个寝室都摆放有戏曲道具。如同这些刀枪都便显出的突兀感,这群孩子与年龄极具反差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在台上演绎出爱、恨、嗔痴等人性表现,台下的他们也足够成熟和清醒,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汉剧这个地方剧种是指望着他们来传承,懂得自己身上肩负责任的重大。

30/ 36

刚走到学校教室门口,就听到了道具掉落地面的声音。老师还未到,女孩们聚集在教室里各自练习。同一时间,男班的演员也在楼下的教室上课。清晨6:30,她们就要迎接今天的第一节课,课程内容是练把子功,属于武戏。把子课的"把子"二字,意为刀枪把子,是各种兵器道具的统称,所以把子功主要是练习舞台的器件。武戏打起来动作十分快,转眼之间,一套动作就打完了,常常让观众目不暇接,但对于演员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31/ 36

专业老师冯春凤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姿势,看见不当的马上进行指点。冯春凤已经教了这群学生四年,她仍记得四年前接手这个班时的情景,9名学生站成一排,身高差距十分大,仔细一问,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却有14岁。她知道年龄差距悬殊对于教学的影响很大,但想到汉剧的招生向来不景气,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32/ 36

当时只有8岁的吴思雨,现在已经长到了11岁。她的裤子上破了一个洞,这是练习时被道具钩破的。她的力量方面有些欠缺,腰上没有力,经常被老师指点。冯春凤说,对于这些还处在起步阶段的孩子,这时候如果不去纠正她的错误,以后就晚了。

33/ 36

武戏打起来十分激烈,一遍一遍的练习和对打,孩子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受伤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整个练功过程,冯春凤没有露出一丝笑脸,一直绷直了嘴角,用道具用力的敲打凳子,为演员打节奏。演员节奏一旦乱了,她便停住再从头敲起,演员便再打一次。

34/ 36

同一时间,楼下的伴奏班也在练习。正式演出时,因为汉剧的舞台不大,为了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会用镂空架将乐队和舞台隔开。但这并不代表伴奏被人忽视,一直以来,伴奏被人们视为戏曲演员的另一半,是戏曲演员背后最大的支撑,也是掌握全局的角色,好的伴奏乐队可以掌控全局,应对演出中的各种情况。

35/ 36

尽管时代巨变、文化变迁,仍有一群孩子在这里每日接受艰苦的训练、挥洒着汗水,他们是未来汉剧剧团珍贵的新鲜血液,用青春年华,去延续老艺术家身上传承数百年的文化。

36/ 36

在这群汉剧小演员的身上,在他们坚守着汉剧四百余年文化传统的当下,有一种精神与姿态,贯通始终。没有人知道他们之中谁会和汉剧相伴到最后,谁又能成为未来的汉剧名家,但在这场循环往复的传承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策划统筹:刘金 郑清雄     编辑:刘金 钟微    技术:李成龙
COPRIGHT©HB.IFENG.COM
互动邮箱:city_hb@ifeng.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hbifeng
栏目合作
联系人:郑清雄
电话:18911597721 邮箱:55073533@qq.com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