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湖北视觉中心 出品
1/ 26

或许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街区,它嘈杂、拥挤,身上布满了城市变迁的痕迹,也折射出城市最生动的一面。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以一种可见的速度不断缩减;如今,在旧城改造的呼声中,又以一种令人惊艳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2/ 26

昙华林街区是武昌老城区中一个典型的旧街区,短街、山径、窄巷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晚清民国时期,昙华林街区名人故居林立,堪称当时武昌的优雅街区。

3/ 26

然而,20世纪中叶后,它的居住环境衰退,发展停滞不前。建设至今,它曾辉煌无限,也曾跌落凋零。2005年,在多方推动下,昙华林街区正式纳入武汉市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终于得以回归。

4/ 26

05年至今的十余年间,昙华林重新焕发出活力,幸存的老房子变成香饽饽,以“怀旧”、“文艺”等标签吸引了各地游人。昙华林不再是阁楼里放置的陈年宝贝,成为了一种见证时间流逝的怀旧凭证。图为朴园(钱基博旧居)。

5/ 26

武汉民俗专家刘谦曾如此说:“整个武昌旧城,现在尚保留有古城历史风貌的地方,唯一就剩山北的得胜桥昙华林这一小片区域了。”图为与朴园毗邻的榆园。

6/ 26

昙华林是这片街区中主街的名字,它的街路顺山而行,东西向,全长1200米,无数小街小巷与此连接。图为翟雅阁健身馆,是国内首个室内健身馆。

7/ 26

在这些七绕八拐的小巷中,藏匿着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星罗棋布,各种文化异彩纷呈。

8/ 26

说起昙华林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不能不提曾在这里生活过的高官名士和燃起的烽火。像作家方方所写的,“昙华林以前是武昌城富人居住的地方。花园洋房像是洒在两边的山坡上。随便走走,便可见高官的豪宅,富人的小楼、军阀的公馆……”

9/ 26

在众多的名人故居中,因其代表的意义不同,有的被称为公馆,有的名为旧居。公馆最早意指诸侯私邸、王公豪宅,后来,若是私人住宅能被称为“公馆”,屋主人一定是身份不寻常的人物。

10/ 26

今花园山南麓的“圣约瑟学堂”旧址上,是“日知会”的所在地。日知会是1906 年刘静安领导的反清革命团体。现在,“日知会”当年的大门、水井和韦棣华女士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图书馆专业的老校舍都还保留完好。图为圣约瑟学堂旧址和日知会遗址。

11/ 26

公馆能保存下来,多因建筑本身的价值。而旧居无论建筑是否坚固耐久,外形是否具有艺术价值,都会因为这里曾生活过重要历史人物而保存下来。翁守谦旧居便是如此。图为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

12/ 26

翁守谦曾是北洋水师官员,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兄弟多人战死,幸存下来的翁公,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如今,翁公的旧居变成昙华林街上一间热闹的店铺,前院租给了汉绣高手萧兰,后院仍住着翁公的子子孙孙。图为翁守谦旧居。

13/ 26

昙华林主街周围,伫立着湖北中医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第十四中学、昙华林小学等学校,它们目睹了近代教育在昙华林生根发芽的全过程,至今,昙华林所在的武昌仍是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之地。图为武汉第十四中学。

14/ 26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是昙华林教育之魂所在。它依凤凰山而建,是湖北省第一所公立中学,民主革命先驱者宋教仁、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陈潭秋、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著名文学家黄钢、严文井,还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等曾在这里就读。

15/ 26

《大跃进时代,我在昙华林读大学》一文中,一位长者详细回忆了当年的境况,“我们上课的文华书院教学大楼,更为壮观……上课时,用人工拉扯敲打,其音洪亮浑厚,可传遍武昌山后一大片。”

16/ 26

然而,这个老街区的传奇并不止于此,就仅一个地理位置也有故事可讲。昙华林夹在武昌两座山之间,一座叫花园山,一座叫凤凰山。其中,凤凰山的得名要追溯到三国时代。图为老仁济医院旧址。

17/ 26

据《江夏县志》记载:“吴主孙权黄龙元年(229 年)四月……武昌有黄龙凤凰现。”即“凤凰栖此”,又称“凤凰来集”。从此这座山便获得了富有祥瑞之义的名称———凤凰山,至今已逾1700 余年。

18/ 26

凤凰山说是山,其实并不高,但也能挡住人的视线。这里的山没有山顶,你沿着街道,顺其自然的走着,也就上了山。

19/ 26

有时候密集的树把房屋都遮挡住了,有时候山上密集的房子又把树给淹没了。山路、房屋和树木互相藏匿,其实谁也遮不住谁。

20/ 26

许多老建筑就是在这样的遮遮掩掩中,被粗心的游人给错过了。昙华林路口的标识后面,就有一条上山路,花园山山顶有座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建于1888年,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现在只能看到礼拜堂。

21/ 26

解放前的昙华林经常被误称为“武昌租界”,实际上当时昙华林为华界,造成误解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身为华界的武昌城内,却坐拥了美国、英国、瑞典、意大利四国的教区。 图为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旧址。

22/ 26

崇真堂是基督教堂的代表,崇真堂的兴建,是基督教传入武昌的开端。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如今,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它的俱已消失,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图为崇真堂旧址。

23/ 26

在螃蟹岬南麓,还有瑞典教区的旧址,穿过昙华林主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里面有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因历经百余年,不少砖木结构以及腐朽,16年年初,瑞典教区开始进行保护性开发。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真理中学旧址、懿训女校旧址等14栋历史建筑。图为天文台旧址。

24/ 26

过去的那段岁月,西方教会文化的渗透给昙华林带去了诸多改变。老仁济医院也和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连在一起。在当时,仁济医院旧址是武汉乃至在全国都少见的近代早期医院建筑群。图为老仁济医院旧址。

25/ 26

2017年,昙华林的保护性开发仍在“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主旨下持续进行着,无论是“历史名片”建筑,或是鳞次栉比的普通民居,都在官方的推动和市民的积极创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图为戈甲营社区。

26/ 26

2017年,昙华林依旧是游人如织,各个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静静地伫立在这里,岁月给老房子留下的朴素痕迹随处可见,看着这些更真实的日常景观,人们对老武昌居民生活触发出了更多的想象。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策划统筹:郑清雄     编辑:钟微 冯奕聪    技术:李成龙
COPRIGHT©HB.IFENG.COM
互动邮箱:city_hb@ifeng.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hbifeng
栏目合作
联系人:郑清雄
电话:18911597721 邮箱:55073533@qq.com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