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体检”非普通商品,应从医疗属性予以规制


来源:新京报

行业观察“体检”不能作为一种普通商品,将“质量”识别责任交给普通消费者或者市场试错,应该从医疗属性予以规制。12月2日,国内最大体检公司之一爱康集团董事

行业观察

“体检”不能作为一种普通商品,将“质量”识别责任交给普通消费者或者市场试错,应该从医疗属性予以规制。

12月2日,国内最大体检公司之一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爆出体检领域丑闻:护士冒充医生看超声;抽血不做检查,直接出结果。对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张黎刚举例称,“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果体检中心抽的血做都不做,错误率最高是千分之三”。所以行业内会有很多不正规的假体检公司。

体检乱象并非首次曝光。笔者认为,之所以体检领域频爆丑闻,原因并非“只看中价格便宜,而不注重质量。”其问题核心在于,“体检”被从医疗领域剥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件商品存在,甚至游离于医疗监管之外,但“体检”的结果却又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依然无法脱离于疾病预防的范畴,具有较强的医疗属性。因此,“体检”不能作为一种普通商品,将“质量”识别责任交给普通消费者或者市场试错,应该从医疗属性予以规制。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是对于生活品质越来越看重,身体健康也被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当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包围下,各种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导致身体崩溃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定期体检已经成为大多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全国体检人次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3左右,达到了4.56亿人次,保守估计,到2021年,体检行业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4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8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次将达5.75亿。据统计,目前公立医院的体检机构约占70%的市场份额,民营体检机构快速发展。

在每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阶段,都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当下,居民对于健康的需求的确给不少医疗和卫生相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让逐利的资本家们嗅到了金钱的气味。本次爱康董事长的爆料或许也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毕竟在前几个月也曾经爆出过“假医师”事件,但“护士冒充医生看超声”“抽血不做检查,直接出结果”,依然让人寒心,事关公众身体健康的大事严重挑战了人们的心理底线。

从表面看,一方面,消费者体检时只注重价格而不注重质量,助长了体检机构的行为;另一方面,资本或者某些体检机构的企业家丢失了最基本的良心,最终导致了体检乱象。但从规制经济学来看,“体检”不同于普通商品,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或者自然垄断产业,例如普通消费者无法分辨验血与否、“假医师”,即对“质量”无法辨认,这需要监管部门的规制才能弥补。

因此,“体检”不能寄希望于体检机构或企业家的自律,更不能依赖消费者自己来识别“质量”,而是强化相关监管。拱卫居民健康权也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所在,简而言之,“体检”仍应纳入医疗卫生领域商品予以规制。

不过,各地卫生主管部门目前对体检机构的监管,主要是每年核查基本资质,对日常业务缺乏有效规范和约束。这也并非卫生主管部门的不作为。据悉,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体检目录仅为参考,对体检机构并无刚性约束力。一些纯体检机构,如果不进行诊疗,目前仍以工商部门管理为主,即纯市场化运行。

按照冰山理论推测,体检领域的问题恐怕绝不仅只有抽血后直接出结果或护士假冒医生这么简单,这些或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窃以为,体检领域亟待明确政策规范,按照特殊的医疗产品市场予以规制,而不能将责任交给消费者,任由市场试错,也不能寄希望于个别体检机构的良心发现。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规制的特殊市场。

□盘和林(财经评论人)

[责任编辑:洪烨]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