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11名退役老兵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湖北11名退役老兵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原标题:湖北11名退役老兵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2月25日在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湖北11名退役老兵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接受表彰。

他们中有的是扎根贫困乡村多年的村支书,有的是尽职尽责的扶贫干部,有的是事业有成的爱心企业家。

他们用忠诚和汗水书写责任担当,展现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和为民情怀。

胡长学

一身正气促“反哺”

胡长学

胡长学

“把字签完之后,大家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记得要注意安全。”

3月12日上午8时30分,在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山中雾气尚未消散。村部门前,一位工作人员叮嘱着几位保洁员、护林员。

“除了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他们每年还有‘反哺分红’,这全靠胡队长。”这位工作人员说。

他所说的“胡队长”是胡长学,省纪委监委驻板桥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

胡长学今年55岁,1984年参军,2012年脱下戎装,2017年被派往板桥村驻村扶贫。

2017年以前,板桥村大大小小的企业有七八家,省纪委协调到村企业的扶贫资金累计达千万元以上,但村集体、贫困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产业收益。

胡长学带领工作队探索“政府扶持、企业反哺”的扶贫模式。

反哺,就是企业按照享受政策性扶持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与村集体、贫困户分享发展收益,村集体、贫困户不承担风险,享受固定收益。

胡长学带着工作队的同志一次又一次上门,详细讲解政策帮扶、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与惠及村民的关系,化解企业心中的疑虑。

如今,村里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在村里的企业就业,每年还能获得企业提供的反哺分红。

谭江洪

把贫困户当亲人

谭江洪

谭江洪

“说来也巧,女儿2008年11月出生的时候,我在部队执行任务。儿子2019年4月出生,我在村里扶贫。两次都不在爱人身边,感觉挺过意不去的。”

3月16日,在省财政厅办公楼里,谭江洪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谭江洪今年45岁,是该厅人事教育处一级主任科员。

2014年退役后到省财政厅工作,他保持军人作风,做事不讲条件、不计个人得失。

2019年2月,谭江洪被派往五峰县渔洋关镇南河村,成为扶贫工作队队员。他穿着胶鞋、携带木棍和驱蛇药,进村入户了解帮扶对象情况。

一位50多岁的村民,老婆和儿子都在武汉打工,自己却懒惰,平时在家爱喝酒。谭江洪了解情况后,隔三岔五去找他谈心,帮忙做家务。一来二去,这位村民觉得不好意思,开始在村里打零工,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2020年,南河村实现脱贫出列,群众满意度名列全县前列。

高筠

脱贫路上的巾帼先锋

高筠

高筠

省妇联发展部副部长、二级调研员高筠,在部队的17年里,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退役后到省妇联,她一直从事促进妇女就业、脱贫的相关工作。

2018年1月,高筠和两位年轻同事一起到黄梅县五祖镇花山村驻村扶贫。

花山村是个山区村,辖区内的垅坪水库是水源地,村里可开发资源不多,村集体负债数万元。

为广泛了解情况,高筠和同事的足迹遍布全村。她说:“有的居民住在山上,上山4小时,下山还是4小时。想想那段日子,真吃了不少苦。”她主动对接有关单位,为村里200多名妇女做免费“两癌”筛查,统一购买女性安康险;她与邻村的火龙果基地接洽,推动花山村村民到基地就业;她牵线引进小天才幼儿园,让村里7个孩子免费入园……

她说,我还要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何翔

业务精湛的“幕后英雄”

何翔

何翔

参军17年,他业务精湛;转业到地方,他踏实肯干。

他是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一级主任科员何翔,一名退役老兵。从事产业扶贫工作以来,他走遍全省37个贫困县(市、区),入村入户入田调研,协调落实贫困地区涉农项目资金,推动产业发展。他起草产业扶贫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50余份,参与组织承办产业扶贫工作会议60余次,每年撰写产业扶贫工作材料百余篇。

何翔还参与总结推广“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四金增收”(土地得租金、劳务得薪金、产品得现金、分红得股金)、“五位一体”(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他提炼推荐的罗田黑山羊典型案例和咸丰茶叶典型案例,分别入选全国第一批、第二批产业扶贫典型范例。

肖凯旋

播撒希望的种子

肖凯旋

肖凯旋

“扶贫就像播撒种子,未来这些种子可以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连片成为森林、绿洲。”

3月18日,金马凯旋集团董事长肖凯旋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肖凯旋是广东省河源市人,16岁当兵来武汉,就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6年底,肖凯旋转业“下海”。从金马家私到金马凯旋家居CBD,金马凯旋集团发展成业务遍及全国几十个城市的中国城市产业综合运营商。

扶贫,是肖凯旋一直在做的事。

2019年,为解决老河口市肖湾村村民就业困难,肖凯旋邀请华中农业大学专家会诊支招,帮助村民启动紫藤花绿植产业项目。在英山县,肖凯旋投入200万元开辟了300亩银杏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厂,解决当地茶叶收购及深加工难题。他先后在我省红安、英山、崇阳、通山、仙桃等地开展捐赠扶贫。

刘鹏

推广“教育+就业”扶贫

刘鹏

刘鹏

“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好。”

3月18日下午,在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谈及最近2年多的扶贫经历,退役老兵刘鹏眼中闪着光。

刘鹏今年48岁,是东风公司扶贫办副主任。

1994年,当时在二汽化油器厂工作的他,选择参军。退役后,他回到东风公司,先后从事生产管理和办公室工作。

2018年12月,刘鹏从子公司副总经理岗位挂职任东风公司扶贫办副主任,开始和农村、农民打交道。

在他的推动下,东风公司通过“东风惠购”平台,将扶贫点的土特产源源不断送到员工的食堂、餐桌。他们在湖北房县和广西马山县办起汽车维修技师班,在西藏昌都市的职校设立汽车维修专业……通过“零费用入学,入学即就业,就业即脱贫”的“教育+就业”扶贫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谢华涛

“合作村”里聚扶贫合力

谢华涛

谢华涛

参军16年的谢华涛,退役后转业到湖北文理学院,2017年被选派至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驻村扶贫。

那时,合作村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谢华涛克服家庭困难,始终驻守在扶贫工作一线。

在合作村,谢华涛带头组织村干部开展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真心交流,商讨解决具体困难。他大力推进有机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和生态旅游三大产业,落实扶贫资金137万元。合作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5142元,增长到2020年的15366元。

2020年疫情期间,谢华涛冲锋在前,统筹合作村的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全村无一群众感染。

柯圣洲

一片赤诚换百姓真心

柯圣洲

柯圣洲

“昨天回襄阳办点事,明天又要赶回村里。”

3月18日晚,电话那头的柯圣洲,声音略显疲惫。

柯圣洲今年54岁,高中毕业后参军。退役回到地方,柯圣洲当过设计院的办公室副主任,还管理过建筑市场,2005年成为襄阳市建设职工学校副校长。2016年3月,柯圣洲来到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驻村扶贫。

“孩子们上学要过3次河,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如今,柯圣洲还记得自己初到寨湾村的情景。

柯圣洲和同事四处奔波,争取了300多万元帮扶资金,修了桥和路,村民们彻底告别“蹚水过河、翻山出村”的日子。

年近七旬的贫困户王午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行动不便。这几年,在柯圣洲的帮扶下,王午慧按照县的扶贫政策发展产业,养了60多只鸡,种了3亩多桃树、2亩多蔬菜。王午慧说,有时给柯圣洲拿点鸡蛋,他都会按市场价给钱。后来,王午慧就偷偷在柯圣洲租住房门口放点白菜、萝卜。柯圣洲实在难以拒绝,就时不时给王午慧买点感冒药、降压药。

刘志耀

“空壳村”变成美丽乡村

刘志耀

刘志耀

“多亏了刘队长,我们家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

3月19日,在武汉市江夏区舒安街道八秀村,58岁的李寿春这样说。他所说的“刘队长”名叫刘志耀,一名退役老兵,此前是武汉市民政局驻八秀村工作队队长。

2015年底,刘志耀被派到八秀村驻村扶贫。当时,李寿春一家因病致贫。

2016年春节前夕,李寿春一家的10余万斤稻谷待销,眼看就要砸在手里。得知此事后,刘志耀四处奔走,终于在大冶市找到了买家,解了老李的燃眉之急。今年春节前,刘志耀又帮助李寿春卖出200多只土鸡、100多只鸭子。

在刘志耀和同事的努力下,2020年,八秀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2万元,昔日的“空壳村”变成美丽乡村。

此外,刘志耀还用自己的生活补助注册成立“‘武汉好人’扶贫基金”。5年来,他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价值近40万元。

胡兴华

茶产业鼓起百姓“钱袋子”

胡兴华

胡兴华

黄冈市纪委监委驻英山县杨柳湾镇锣响坳村工作队队长胡兴华,是一名退役老兵。

2017年5月起驻村,他20多天时间跑遍全村11个村民小组325户群众。针对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差问题,胡兴华带领村“两委”干部跑部门、找项目、筹资金,短短几年时间,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修硬化道路15公里、投入90万元建起了村自来水厂、协调资金100多万元兴建文化活动广场2个、改建厕所157个、修建公厕11个……去年7月的抗洪抢险中,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冲在一线。

胡兴华和村“两委”干部一道,采取“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致富。他多方筹措项目资金400余万元,新建茶叶加工车间3300平方米,引进湖北地提茶业有限公司,吸纳大量贫困人口就业,村民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姚峰

能人返乡带富乡亲

姚峰

姚峰

在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村支书姚峰是个“名人”。

2015年,这位退役老兵、返乡能人,顶着经营压力接手处于亏损的中药材项目,成立了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2016年的洪灾让他损失近400万元。挫折没有压垮他,他又带着村民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中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加工、果蔬花卉种植等产业。

他创新“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就业”“经营+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每年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类农产品900多吨,安排贫困户到种植基地务工80多人,人均增收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15.2万元。

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姚峰牵头打通组与组之间的公路,将原本3米宽的路扩宽到5米。姚峰带领党支部做群众思想工作,引进3家市场主体,将2200亩土地集中流转。将废弃的学校、原村部承包给市场主体建农家乐,开发农旅项目,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