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护士严祥辉:守护重症患者 克服沟通问题
湖北
湖北 > 健康 > 正文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护士严祥辉:守护重症患者 克服沟通问题

“从最初来上海进方舱时的忐忑不安,到现在面对患者可以从容应对,我坚信疫情一定会过去,胜利是属于我们的。”5月5日,脱下防护服露出被汗渍浸湿的洗手衣,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援沪医疗队成员严祥辉护士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此时,距离他们离开武汉来到上海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护士严祥辉:守护重症患者 克服沟通问题

一个月前,由于上海疫情持续高位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健委从全国15个省份调派医务人员驰援上海。湖北省积极响应号召,于4月3日集结第一批1000余人的援沪医疗队前往上海抗疫一线。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派出了由3名医生和10名护士组成的医疗队。

直面疫情:入驻最大方舱 接手病区日常

4月初的上海,潮湿闷热的天气已有了抬头的趋势。方舱内的医务人员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顶着高温完成工作已是日常。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援沪医疗队入驻的新国际博览中心W3舱,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之一。在这里,他们和来自武汉的另外几支医疗队一起接管了1300多名无症状感染者。

在方舱内,严祥辉和他的同事们每天为患者们发口服药、采集核酸,并为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日常还需要每一小时巡视一次区内患者。等完成了所有工作,防护服内的洗手衣已经被汗水浸透。

任务升级:收治重症患者 突破沟通难题

闷热,只是最初级的考验。

抵沪两周后,应国家和上海市卫健委要求,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1区改造为亚定点医院,需按照定点医院的标准收治危重症病人。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援沪医疗队随之转战W1区,其中有20张床位为收治重症患者的床位。

在2020年武汉抗疫中就从事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护理工作的严祥辉果断承担起这20张床位的护理管理责任,包括人员和床位的安排、物资的准备等:“其中最危重的患者由我主要护理。”

据严祥辉介绍,这20张床位的重症病区病人主要是老年患者,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年纪最大的有101岁,他们大多生活不能自理,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等基础疾病。因此,护理任务也更为复杂繁重。

这给严祥辉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幸好2020年武汉抗疫时期的工作经历为他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当初武汉的重症患者所必需的维持生命的措施,目前在上海还没有使用的必要。目前来说我还应对得过来,基本没什么问题。”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护士严祥辉:守护重症患者 克服沟通问题

真正让严祥辉和同事们感到棘手的是和这些患者“沟通难”的问题。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有些患者还存在偏瘫、失语、耳聋等情况,而且这些老人只会用上海话表达,这让队员们犯了难。

为此,他们找来医疗队里同属“吴语区”的无锡同事和方舱里的年轻患者担当起临时翻译,平时在酒店休息时也在网上自学上海话,工作时也积极向患者请教。经过几番努力,终于搭起了和重症患者沟通的“桥梁”。

爱在交融:鄂沪全力支持 患者庄严致礼

“当年武汉疫情全国各地都来帮助我们,现在我不能退缩。”严祥辉想起2020年与全国各地支援的医护人员共同作战的场景仍感恩在心,表示这次一接到通知就主动请缨。

而这,也是湖北援沪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信念。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护士严祥辉:守护重症患者 克服沟通问题

严祥辉回忆起方舱里一位快八十岁的老党员患者。他在治愈出院时,特意到护士站给医疗队的医护们敬礼,以表达对他们援助上海的感谢。

“患者们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特别是在方舱,大家在发餐时自发地帮忙维持秩序。”

上海的酒店工作人员也克服封控、物资紧缺等困难让他们返回住地后能及时吃上一口热饭,尽量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援沪的一个月里,严祥辉和他的同事们时刻能感受到来自上海的支持和温暖。

出发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为医疗队准备了方便面、矿泉水、饼干、鸭脖、牛肉干等各种零食以备不习惯当地饮食,在医疗队抵沪后也持续关注着队员们的工作和状态。

“感谢家人和院里领导的关心,我会保护好自己。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等待我的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