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新城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木兰故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空港新城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木兰故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原标题:空港新城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木兰故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黄陂融媒

昔日木兰故里,今朝临空新区。

10年画卷,浓墨重彩。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乡村振兴蹚出新路子,对外开放迈上新征程,幸福指数达到新高度。

10年奋进,铸就荣光。

“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见证高质量发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县)”擦亮全域旅游金字招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为乡村振兴赋能。

黄陂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谱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贡献力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保持全省县域经济规模第一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这十年,是黄陂综合实力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是黄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十年。

临空产业拔节生长

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呼之欲出

图片

▲ 天河国际机场

6月底,位于黄陂南部的天河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开工建设,这是湖北省打造航空客货运“双枢纽”,融入双循环的标志性工程。建成后,天河机场将成为中部第一座、全国第七个拥有三条跑道的机场。

枢纽机场,是临空经济动力之源。当前,武汉以天河机场为核心,在黄陂布局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天河机场是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华中地区唯一直航全球五大洲主要城市的机场。沿江高铁天河站宣告落地临空经济示范区,与天河机场共同打造空铁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内陆地区开放“新沿海”。为加快提升空铁枢纽能级,黄陂区全力保障机场第三跑道、武汉区域高空管制中心、沿江高铁天河站等十大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产业,是临空经济的发展之根。黄陂区聚焦临空特色,重点打造航空运输、临空高新技术、临空现代服务三大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区、航空物流区、空港核心区、高端智造区、国际商务区五大功能区。年产值百亿的周大福总部加紧扩容。落户6年的比亚迪,再投100亿元,打造华中最大刀片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年产能30GWh,产值达120亿元。投资150亿元的香港玉湖冷链、首个民营通用航空总部基地瑞华飞机、B型保税物流中心相继开工。

图片

▲ 华中最大刀片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高品质配套是临空经济生产生活之基。区域内首家五星级酒店航发铂尔曼即将运营,三甲综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临空分院主体结构封顶,武汉六中国际部新校区武汉康礼高级中学建成开学。增设7条轨道线路,新建5条跨府河通道,建成航孝大道,投资300亿元打造天河空铁枢纽站城一体化,构建畅达高效、内通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

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

千亿级产业集群硬核崛起

图片

▲ 地铁全自动无人列车从黄陂下线

7月18日,武汉地铁第3000辆车下线,这辆由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生产的地铁车辆,将行驶在地铁前川线。

“武汉地铁车厢60%来自该基地,全市首条无人驾驶地铁也是来自于这个基地。”黄陂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发展把握两个关键,坚持产业链集聚,打造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创新轨道交通政产学研模式,建立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联盟,科技赋能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基地已签约落地57家企业,总投资221亿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初现雏形。

以整车制造中车长客武汉基地为龙头,精工控股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为支撑,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是黄陂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推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生动注脚。

图片

▲ 全球周大福黄金珠宝60%产自黄陂

黄陂区形成以深圳翰宇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比亚迪刀片动力电池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周大福为龙头的珠宝时尚产业集群,以攀升科技为龙头的光电信息产业集群,以菜鸟快递为龙头的临空物流产业集群。

“瑞士表,黄陂芯”。武汉晨龙电子,成为全球石英表芯领域的头部企业,占据该行业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地位。

创立于2012年的攀升科技,经过十年发展,产品远销13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部首个入选国家信创产品的电脑整机生产企业,也是高性能定制电脑全国第一,线上定制电脑销量全球第一。

2019年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大会在黄陂召开,黄陂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区域,创新性出台促进工业互联网“黄金12条”,打造湖北首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

黄陂区推出“信创8条”专项政策,引导推动信息技术运用创新产业发展,这是全国第三个地方性信创产业专项政策。2022年湖北省首个信创产业园落子黄陂。

商贸物流转型突破

跃居武汉外贸进出口增长第三极

图片

▲ 2021全球数字贸易大会

“10年前,汉口北还是一个传统的内贸市场,鲜有外商前来采购。至2021年底,汉口北出口总额已超过700亿元,年均增长45%,年出口额占全市的10%以上,占全省的6%以上,成为助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商贸引擎。”汉口北进出口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峰介绍。

十余年来,汉口北建成30大专业市场,面积1240万平方米,入住商户6.8万户,2021年跻身全国第二大综合商贸市场。连续举办12届汉交会和两届全球数字贸易大会。

图片

▲ 汉口北电商直播基地

依托庞大的线下市场,汉口北不断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建设全国商品市场数智化示范基地。支持汉口北中农网打造全国最大农产品B2B垂直电商平台,将卓尔智联打造为全国一流的智能交易平台。支持抖音电商、快手电商、跨境电商等直播平台建设,打造直播小镇。

坚持“内贸与外贸”相结合,建设湖北“新沿海”重要出海口。建设全国首个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一般贸易三种通关方式于一体的市场。在武汉城市圈设立24家直属外贸总服务中心,服务省内1000余家出口企业,打造全省进出口新平台。

坚持“批发与体验式消费”相结合,建设湖北新消费中心。推进汉口镇·戏码头、万国小镇发展,形成“时尚消费、商脉传承”的华中特色商业文旅地标及网红打卡地,推动汉口北形成“游、购、娱、采”一体的新消费中心。武汉百联奥特莱斯2021年营业额33亿元,位列全国第五,稳居华中第一。

图片

▲ 汉口镇戏码头

2021年,黄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3亿元,规模跃居全市第二。进出口总额达243.41亿元,成为武汉外贸进出口增长第三极。

打造“木兰游”金字招牌

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十年是黄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十年。这十年,是黄陂充分发挥都市近郊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木兰文化优势,将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的十年。

全国A级景区数量最多的县市区

大美黄陂处处皆美景

图片

▲ 木兰花乡

9月初,黄陂花乡茶谷晋级国家4A级景区,至此黄陂区已拥有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6个,成为全国A级景区数量最多的县市区。

黄陂区高起点规划引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村庄规划等,出台系列政策文件,统筹推进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多规合一”,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益最大化。

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成130公里旅游环线,相邻景区15分钟互通,实现2小时全域旅游环线圈,景区与武汉主城及机场、高铁站1小时联接,为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奠定良好基础配套。

图片

▲ 木兰天池

当下,黄陂正提档升级1000平方公里的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木兰系”已成黄陂文旅核心IP。从早期“木兰八景”到今天全域处处皆景,23个景区共创“木兰游”品牌,为游客提供绚烂景致和多彩玩法。

2019年黄陂区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获评“中国有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全域旅游最优区”。全域景观、全域旅游、景城融合、村景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做足“旅游+”文章

蹚出农文旅融合新路子

拥湖光山色入怀,与灯火竹影相伴。青山绿水间,2000多家“宝藏”民宿星罗棋布。

木兰湖畔的青荷小木,全湖景露台与热带风情植物相融,让都市人在近郊也可“看海”;毗邻木兰山的裕和夫子山居,可体验炒茶、酿酒、古琴、刺绣等国潮文化;野奢精致的斜阳·耒筑主打美学艺术格调……精品民宿与山水相融,一个集聚区正在酝酿成型。

图片

▲ 夫子山

近年来,黄陂不断围绕“旅游+”做文章,蹚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依托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红色文化四张名片,持续增强景区吸引力,大力培育“新木兰系”旅游品牌,每年新增一家4A级景区。打造木兰不夜城、汉口北沉浸式主题消费街区,培育夜间经济新业态。打造十大高端精品民宿品牌,建设精品民宿集聚区。打造木兰古道文化小镇、木兰黄花涝千年古镇、木兰姚家山“红色小镇”三个特色小镇,推动文旅融合,树立全域旅游新标杆。

图片

▲ 锦里沟

依托木兰大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全域旅游主轴线区位优势,以东、西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带为翼,串连13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8家休闲专业村,168家休闲山庄,50个市级以上旅游扶贫示范村,1158家星级农家乐,火塔线、祁泡线沿线20个农产品采摘等基地,发展“稻香、花香、果香、茶香”为特色的“四香”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彼此融合、竞相发展。

“金名片”变“金饭碗”

美丽经济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图片

▲ 定远公园

姹紫嫣红的花海、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民宿……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风景,曾经是“空心村”的杜堂村,变身乡村振兴的样板。

在这里,返乡创业能人葛天才及其团队组织村民利用空闲房屋入股成立合作社,打造“木兰花乡”景区,形成乡村振兴的“杜堂模式”。村民户均年增收6.2万元,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图片

▲ 杜堂村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黄陂人探索出旅游带动致富,脱贫走向小康的“黄陂经验”。

黄陂区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互动,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党政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品牌主打、行业主管的“五主模式”,通过“旅游+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武汉市第二大热门景区木兰草原,让张家榨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以前村里土质贫瘠、干旱缺水,单靠种田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我们家在木兰草原景区旁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百万元。”年过花甲的张家榨村村民彭三仙捧着旅游的“金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 木兰草原

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村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带动农户土地流转、闲置农房出租、生态产品销售。截至2019年底,黄陂区88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年接待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旅游就业贡献率22%。36万农民吃上旅游饭,涉旅农户户均收入18万元以上,是全区农户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旅游业成为黄陂名副其实的美丽产业、生态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十年是黄陂助推乡村振兴、发动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十年,努力开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的十年。这十年,是黄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的十年。

创新设立片区联合党委

织密织牢基层治理体系

图片

▲ 美丽宜居的崇杰村

片区联合党委模式成为基层治理的新举措。黄陂区在19个街乡党工委与589个村党组织之间,创新设立118个片区联合党委,由街乡班子

成员担任党委书记。每个联合党委下辖4-6个村支部,协同做好上下衔接和服务管理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

片区联合党委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一周一碰头、一月一商议,组织区域内村、企业、单位、村民共谋发展事项,共推跨村项目,有效整合区域土地、资金、资源要素,做到组织共建、难题共解、资源共用、产业共兴、治理共抓,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全域提升治理水平。

按照因村选人、因人定村,黄陂区选派创业能人、技术能人、管理能人、文化传承能人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群众中培育出一批共同缔造的发动者、引导者,实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全覆盖。

让群众在治理中唱主角

搭建平台激发群众“主动干”

群众是共同缔造的主角,黄陂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尽可能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搭建村民议事参事的平台,推进“一约两队三会”全覆盖。

“一约”即制定“村规民约”,村民共同约定建房修院、房前屋后环境、文明举止等规则,共同遵守,共同考核。“两队”即组建法治服务队和党员志愿服务队,发动本村乡贤名人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推行全国道德模范“孙东林调解工作室”、“一村一品”个人品牌调解室做法。建立“一个党员帮三户”服务机制,实行“有困难不要怕、随时给我打电话”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做到村民服务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三会”即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村民代表评议会,真正实现群策群力汇聚各方面力量,实现群众的事由群众来干。

共建共治共享成效彰显

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片

▲ 2000家宝藏民宿隐于黄陂青山绿水间

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新增联通中心城区车道26条,新建改建各类道路2500公里,前川中环线全线贯通,轨道交通2号线、21号线通车。

建成前川城区、木兰集镇、盘龙城区三个亮点区块,木兰大道成为荆楚最美乡村公路旅游景观大道。供水能力全面提升,新建盘龙城地区10万吨供水工程,融入全市供水“一张网”,“引院入川”建成供水,前川和南部地区均实现供水“双水源”。

图片

着力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新改扩建25家医院(卫生院),区人民医院成为全市第一家区级三甲医院,区中医院获批三甲中医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所、中小学21所,新增学位3.8万个。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基本实现社保全覆盖、“互联网+居家养老”全覆盖。实现黄陂人免费游黄陂,黄陂人免费健康体检,岱黄高速、机场一通道对7座以下小车免费通行。

数读十年 2012-2021

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达1165.53亿元,自2019年连续三年保持县域经济规模全省第一。

工业总产值:迈过千亿元大关,达1125.5亿元,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倍,达677.3亿元,跃居全市第二。

外贸进出口总额:五年翻了16倍,达243.41亿元,成为武汉市外贸进出口增长第三极。

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54%。

年人均生产总值:从4.74万元增长至9.78万元,翻了一番。

连通武汉主城道路达到11条、68个车道。“五纵八横五射三环”路网主骨架基本建成,等级公路密度全省县市区第一。

建成岱黄高速、木兰大道100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

建成23个重点旅游景区,3A级及以上景区18个,A级景区数量位列全国区(县)第一。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