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 由中国建材流通协会陶瓷制造生产服务委员会、湖北省建筑节能协会、湖北省室内装饰协会等单位主办“智能建造,助力双碳”2023第十四届武汉国际绿色建筑建材及装饰材料博览会(简称“武汉建博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武汉建博会针对“中部地区建材装饰市场搭建信息交流和产品采购平台,服务建材制造企业和各方买家。走进会展现场,540平方米的“三局智造 创领未来”中建三局大型展厅引人眼球。该展厅分为装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数字化、产品化与产业化三大展区,集中展示驻鄂央企中建三局自主开发的空中造楼机、住宅造楼机、5G塔吊等先进建造装备,工程指挥中心、智慧工地管理、三局云砼、三局严选等服务上下游企业的数字管控中台,以及首次亮相的“云构、云采、云居”等服务建筑产业相关场景的智慧科技“云系列”产品,展示中建三局在自主创新、高科技装备、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核心技术。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建议》,表示“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在政策体系引导、核心能力锻造、行业生态孕育上进一步凝聚合力。”据了解,中建三局近年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打造建筑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己任,在建筑业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国重器”助力智能建造
展览现场,“空中造楼机”受到众多现场参观者围观。这个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大国重器”,全称为“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它是全球首次将大型塔机和安全防护、临时消防、临时堆场等施工设备、设施直接集成于施工平台上,共用支点,同步顶升,犹如一个设在空中的建筑工厂,可覆盖4层半高度,承载力达数千吨,能抵抗14级飓风,有效解决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存在的机械化程度低、受环境影响大、安全防护差、作业面冲突、智能化水平落后等突出问题,成为中建三局积极研发智能建造装备,引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缩影。
“空中造楼机”自重轻、安拆速度快、构建可周转率高,同时在平台顶部设置雨棚,减小天气对施工作业的影响,提供全天候作业保障,打造“工厂化”施工作业环境。
目前,该装备已成功应用于北京中信大厦、武汉长江中心、成都绿地中心等多个超高层工程,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过去10多年来,依托于20余个重点工程的推广应用,中建三局对“空中造楼机”多次提档升级,先后获得17项发明专利、17项目实用新型专利、7项省部级以上科学奖励,获誉“以高效节能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球”。
“空中造楼机”不是摩天大楼的专属,它还要进入“寻常百姓家”。针对住宅项目特点,中建三局团队对“造楼机”开展技术升级,创新研发出融合外防护架、伸缩雨篷、液压布料机、模板吊挂、管线喷淋、精益建造等功能的“住宅造楼机”。
未来,“造楼机”将集成钢筋绑扎机器人、模板安装机器人等前沿装备,深入推动行业建造方式变革。目前,中建三局正在积极推动“造楼机”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应用于住宅、办公、酒店等普通高层及公共建筑领域。
展会上另一项“明星装备”,就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基于5G的塔机远程控制技术”,它犹如无人驾驶汽车一样备受关注。它利用城市公共5G基站,实现现场信息采集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的信息交互,通过搭建远程操控平台实现塔机司机的作业环境从高空驾驶舱转变为室内,颠覆了塔机传统的作业模式,并通过智能辅助技术提升作业效率,将塔机所有信息集成在系统内。
中建三局展厅工业化建设展墙前,聚集着众多参观者,其中钢筋工程工业化尤为吸引眼球。中建三局结合“工业4.0”“柔性制造”“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围绕建筑项目钢筋工程全产业链,打造“行业领先的钢筋工程一体服务商”,以“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为抓手,自主研发了钢筋工程“数字管理”与“智能建造”两个平台,探索出一套集“BIM翻样、数控加工、信息管控”为一体的钢筋工程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方案,解决了钢筋翻样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损耗高等行业痛点,提高了钢筋加工效率,降低钢筋损耗,减少人工成本,促进了钢筋加工产业化发展,实现施工效率、工程质量和建设成本的共赢,形成钢筋工程工业化建造系统解决方案。
中建三局钢筋工程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方案应用于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湖北省科技馆新馆、湖北省广电传媒基地等50余个项目,总应用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业务量超20万吨,原材料损耗降低50%,劳动力需求降低60%。
数字变革赋能“智慧企业”
如果说建筑装备是有形的,那么中建三局还在打造一张无形的网,一系列信息化、数字化前沿技术推动“智慧企业”“智慧工地”“数字设计”“智慧运维”建设,打造一系列业内领先的建造智能化产品。
展厅内,中建三局工程指挥中心展板吸引记者注意。它由客户来访宣传中心、决策指挥调度中心、企业经营分析中心、预警告警风控中心、运营赋能服务中心组成,通过全景监控、会商系统、单兵巡检、远程协同、业务数据统计和展示等功能,穿透企业组织,让后方也能听得到枪炮声,有效实施指挥。
如果说工程指挥中心是“智慧大脑”,那么在海内外近2000个工程现场搭建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则是“千里眼”“顺风耳”,通过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墨斗IOT物联网平台,它是一个集成云端、边缘计算、AI算法一体化物联网平台,其接入数万个摄像头及智能化劳务管理系统、消防烟感报警系统、扬尘噪音监控设备、智能水电监测子系统、5G智能安全帽等数十种智能设备,它们如同嵌入项目肌体的“神经末梢”,室内烟雾浓度、雾霾扬尘、水电安全、工友跟踪等均可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实时处置,实现“人、机、料、法、环、安全、商务、进度、测量、可视化”的全面管理。
中建三局建造智能化推广应用的另一项“代表作”就是“三局云砼”。这是中建三局开发的一款采用微服务架构,打造涵盖合同、订单、调度、小票、运输、结算等业务的微服务集群。通过专业平台连接施工、商砼、物流企业,实现全过程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体互通,建立产业互联网协作平台,形成领先的数智化商砼运营解决方案。
2022年3月,中建三局还上线了“三局严选”,这是一个建筑材料大宗生产资源交易平台,商城可实现建筑物资“一站式”下单。通过“1个门户网站+3个核心角色运营端”产品体系搭建,提供建筑电商综合采购数智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线上交易超5万单,累计成交额超260亿元,注册店铺超2000家。
产业发展创领美好未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需要推动研发端、应用端与需求端的紧密融合。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圣表示,“中建三局将不断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社会提供多种场景的智能产品和服务,着力打造建筑行业新业态。”
中建三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建三局旗下产业投资平台,也是中建TOP创新平台的实体载体,聚焦“智能建造+数字业务+绿色低碳”三大核心产业方向,以“新型城镇化建造与城市空间运营”为应用场景,融合引领产业生态圈协同创新发展,持续丰富“建筑+”内涵,探索产业链提质增效新路径,推动内外部产业需求与创新技术成果的匹配应用为重点业务,实现价值共创共赢共享。
建博会期间,中建三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携云构、云采、云居、云家、云科、云筋、云能、云维等九家“云系”公司集体亮相,集中展现中建三局最新产业化发展成果。
走进展厅的产品化与产业化展区,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宜居建筑首先映入眼帘,它的另一个名字叫“零海拔屋”,这是中建三局“云居”的产品代表作,它可将高海拔建筑内关键人居指标调节至零海拔相当水平,有效应对该地区气候及自然条件带来的恶劣生存条件。
展厅内,科技住宅、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全系列产品受到观众青睐。
通过观看视频,记者跟随讲解员走进中建三局承建的武汉中建·御景星城科技住宅,在这里室温恒定保持在18-26℃,湿度常年稳定在30%—70%,噪音处于25分贝以下,这样舒适的人居体验来源于地源热泵、混凝土天棚辐射制冷制热、置换新风、内外保温等十大科技系统,使能实现75%以上的建筑节能,达到“恒温、恒湿、低噪、适光、节能”的居住体验。
智慧不仅存在于住宅中,还在社区内。
中建三局智慧社区全方位打通家庭空间、社区空间以及城市空间,围绕客户需求,构建智慧生活服务、智慧视频安防、智慧终端、智慧车辆、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设备、智慧访客、智慧社区运营、智慧物流十大智慧乐居系统,实现设备数字化、服务一体化、运营多元化、管理精细化。
在武汉中建·星光城社区内,一台台无人驾驶的自动送货机器人在楼宇间穿梭,精准地将快递送到户主的楼下,通知主人下楼领取;“铁面无私”的社区大门,需刷脸进入,有客来访,也必须接到业主的指令,才能放行;设在小区里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机,设置政务查询、政务服务、居民身份证领取、办理税务等多个自助服务功能。
智慧运维还为园区管理和城市治理带来更多可能性。
打开北京中建·大兴之星园区指挥管理系统,300寸电子屏幕上每天至少归集20万条信息。海量信息依托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全域场景智慧园区平台”——智瓴·智慧园区平台得到快速分析处置,智瓴平台内核概括为“1+3+7”,即一个智慧运营决策中心、三个能力中台(IOT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七个运营态势(安全、设备、环境、能源、资产、服务、运营),包括停车、消防、安防、环境等133个智慧应用场景组成。
作为智慧城市服务商,中建三局深入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蓝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参与建设运维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政务等系列工程,助力构建智能事务处理和智能服务的绿色宜居智慧城市。
中建三局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持续进行行业内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科技驱动企业转型、引领行业变革,擦亮“智慧建造”金字招牌。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慧 通讯员 王腾 张世宇 朱桢源 夏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