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评NO.10 | 审计报告剑指财政资金使用问题,政府公信力如何维持?

锋评NO.10 | 审计报告剑指财政资金使用问题,政府公信力如何维持?

图片

近日,多省份披露2022年度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引起热议。

在广西,一高校2年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却是0个。

在黑龙江,佳木斯市要建设1000床规模的方舱医院及附属用房,资金来源为专项债券13798.61万元,地方财政自筹5000万元。

在河南,近百亿特大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出现使用不合规、截留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虚报项目开工完工、工程质量不达标、非受灾项目违规获取重建资金等问题。

在湖北,资产管理粗放导致投入千万资金的项目建成后却被闲置;资金使用管理不合规致5个项目8.16亿元资金被用于其他项目支出、经常性支出……

热议之下,人们在追问科研经费用在何处?转化效率为何低下?疫情中亟待使用的方舱医院为何没有及时修建?时过境迁之后为何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救灾款项到底有没有切实帮助到受灾群体?

而归根结底,人们所追问的是财政资金究竟流向何处?监管为何在此处失灵?这些问题的答案,则直指政府公信力的建立。

答好这道“必答题”,要充分用好审计监督这柄利剑,更要建立透明可信赖的财政管理体系。

“财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监督就延伸到哪里”是审计“经济体检”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要敢于动真碰硬,揭示问题又准又狠方能切中要害。

正如上述问题在群众之间引发的关注与热议,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外部监督力量。人们在追问中开始意识到救灾重建资金的使用过程依然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开始思索疫情防控资金的使用该如何及时适应动态发展的防疫工作?开始探索,面对科研中投入资金大、投入周期长的项目,该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立体的转化成果判定机制,以降低科研经费制造学术垃圾的可能性,又能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思索与追问,是“治已病,防未病”的一剂良方。尽管群众监督固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以足够大的声量将问题“端上台面”,将各方监督力量集中起来,仍是写好问题整改的“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一环。

落实问题整改,需要各方监督力量发挥所长、同题共答,构建优势互补、放大叠加效应的监督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强强联手、协同作战,在高效监督机制之下,审计的触角才能真正跟上政府资金流动的步伐,才能减少审计的缺位。

建立透明可信赖的财政管理体系是治本之策。“公开、透明”天然带有监督的力量,审计报告固然能在事后曝光问题,但造成的损失往往已经无可挽回。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必须把监督的战线前移。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监督,信息的透明和监督渠道的畅通都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

财政资金被用在哪些项目上?该项目是如何通过审批的?拨付款项的使用明细是什么?预计何时完成项目建设?……如果每个环节都能保证透明度和公开性,那些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将无可遁形,居心叵测的人便再无可乘之机,自然也能减少质疑和吐槽导致的对政府公信力的消耗。

质疑来源于信息落差,要想维护、重建政府公信力,就需要让信息充分流通、问题及时解决。这需要构建一个透明可信赖的财政管理体系,需要各方监督渠道通畅。这看似老生常谈,却实在任重而道远。

首先,财政公开不应成为形式主义的舞台,而应切实便于群众接受、理解、监督。一份术语堆砌、冗长晦涩的报告看似实现了“政务公开”,却以理解门槛将群众堵在门外。财政公开,应当向表格更加丰富、细节更加透明、决算公开更加完整,朝着看得见、看得懂、能监督的方向更进一步。

其次,监督渠道应当通畅,应多方协作、取长补短。群众监督的力量固然强大,却往往是滞后的、转瞬即逝的;内部监督可以实现常态化监督机制,却往往因为不够公开透明而缺乏力度。需要加强机关协调配合,用好审计监督成果,不断健全完善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同审计监督贯通融合、协调协同的有效路径,持续强化监督合力。

认真对待审计发现问题,健全长效机制,堵塞制度漏洞,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做好审计监督的“后半篇文章”。

据湖北省关于2022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省长王忠林等省领导先后56次对审计上报的情况作出批示。截至目前,已纠正违纪违规问题金额40.58亿元;根据审计建议制定和完善制度121项;对审计发现的各类严重违纪违规问题,已向纪委监委移送案件线索69起。河南省在关于2022 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自2022 年6 月至2023年5月底,审计整改共促进增收节支 255.84 亿元,挽回损失 62.58 亿元,核减固定资产投资35.01亿元。

通过不断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跟踪督促检查力度,一个真正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事关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尽管普通群众离财政资金使用的直接决策很远,但财政资金的使用绝不可因此而忽视群众雪亮的双眼和殷切的关注。构建透明的财政管理体系,畅通监督渠道,是决策机构的坦荡,是对公民监督权的尊重,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维护。

点击查看往期:荆楚热点 锋评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