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评NO.20 | 快递新规到底“刺伤”了谁?转型阵痛谁来买单?

锋评NO.20 | 快递新规到底“刺伤”了谁?转型阵痛谁来买单?

图片

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施行近半月,市场反应“冰火两重天”。有消费者拍手称快,也有人担心快递费上涨;另一边快递员则是大倒苦水,吐槽对超负荷派件的无奈,“快递员得知新规两天后离职”“快递员称30分钟送完的货现在12小时”的新闻也迅速飙上热搜。

当热度退去,被新规“刺激”的情绪不再上头,人们惊讶地发现,预期中“药到病除”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据报道,武汉一中通快递站点快递员大量辞职“都跑了”,快递严重积压,有网友收到短信通知,内容明确表示因为人力短缺无法及时派送,还有驿站称送货上门还需一个过程……快递企业准备不足,快递员犹豫观望等问题,导致“送货上门难”的顽疾依旧存在。

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阵痛,新规出台各方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争议和矛盾冲突在所难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舆论背后暴露出的消费者对快递服务质量的不满,快递员权益得不到保障,以及快递企业少作为、慢作为等问题。

对消费者来说,“天下苦快递驿站久矣”。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强制代收、拒绝送货上门,快递在快递驿站被错领、漏领、冒领,以至损坏或丢失……本来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快递驿站、快递柜,却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最大障碍。

其实大家并不是“无脑反对”快递柜或驿站,但快递放到哪,快递员应先询问一下收件人,赋予消费者更多知情权。这次新规也并非“一刀切”强制要求送货上门,而是更加注重保障收件人的选择权。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则是服务方快递企业该解决完善的问题。

另外,快递员的困境也应该被看见。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20亿件,同比增长19.5%,年人均快递使用量超过90件。预计2024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1425亿件。这样的规模落实到派送端,苦的还是负重前行的快递员们。

如果每次投递前,快递员都逐一询问收件人的意见,则沟通成本大大增加,势必影响配送效率,加上快递员的薪酬通常与每天收件与派件的数量挂钩,如此下来,带来的就是服务难度增加、工作量激增和收入的锐减,快递员们自然满腹委屈,对新规充满抵触。

要想保证收入不受新规影响,快递企业应承担起兜底责任,不能将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转嫁到快递员身上。

所以,“送货上门”表面看起来是快递员和用户之间送货的矛盾,实际上是快递企业和快递员之间的问题。

快递企业才是执行“新规”的第一主体,关键时刻不该隐身。不管是增加人手还是调整收入标准,制定更加合理的奖罚制度,快递员的收入和权益理应得到保障。

可以说,新规的出现是在倒逼部分快递企业改变运营发展模式,特别是对快递驿站高度依赖加盟制快递企业,这是快递行业迈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只不过目前来看,大多数快递企业反应都比较被动。一方面,快递企业纷纷表态,会积极落实新规要求,按照用户需求进行配送。另一方面,关于快递是否提价、快递员派送费是否会涨、如何落实消费者选择权等关键问题,并没有拿出更切实际的应对方案。

新规出台如一剂猛药,但“良药苦口”。作为企业,只有迅速适应新规、及时调整战略、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快递员各方面保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否则,就等于将市场拱手让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快递行业顽疾要想解决也非一日之功。新规之下,是短期阵痛,中期整治,和长期改进,更需要各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细则,系统施治,以适应行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

点击查看往期:荆楚热点 锋评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