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评NO.23 | 精神内耗不是“死亡漩涡” 自救也许只需踏出这一步

锋评NO.23 | 精神内耗不是“死亡漩涡” 自救也许只需踏出这一步

图片

《我国青年群体竞争心态调查报告(2023)》调查数据显示,共有超八成受访者表示“经常”(42.70%)或“有时”(38.69%)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感到压力;近六成31—35岁的受访青年表示“经常”(57.92%)感到竞争压力,在各年龄阶段中数值最高。在当下高速、内卷的社会中,压力、焦虑几乎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伴生物。

近期,“电子父母”在互联网上“收养”大批“赛博儿女”,武汉大学哲学课教授“I人遇事情不要总是自己扛”言论走红,有人用发疯文学展现“美好的”精神状态,也有人在戴建业、罗翔、余华等精神偶像身上找到“三句话治好精神内耗”的良方……

让负面情绪以无伤大雅的形式向外发泄,避免滞留在体内内耗压抑成结节,为了与精神内耗共存,说着“活着挺好,死了也行”的人们正在通过这种方式积极自救。

思虑过重、 犹豫不决、自我怀疑、悲观主义……陷入精神内耗的人就算意识到自己正在内耗却无力挣脱,由此陷入了新一轮的否定和内耗中,进一步巩固了自我否定的认知,仿佛被漩涡裹挟着愈沉愈深。

而正如逃离漩涡需要一些求生技巧,逃离精神内耗的循环也需要学会一些自救方式。

“行动起来”是最艰难但却最有效的一步。当人在漩涡中转动时,要找准机会沿着旋涡的边缘切线奋力划出来。精神内耗的漩涡同样也有“边缘切线”,即自觉陷入了精神内耗的瞬间。经常陷入精神内耗的人都知道,这一瞬间往往伴随着一股吹散脑雾的清风,给人一瞬豁然开朗,把握这个瞬间行动起来——哪怕只是按熄手机屏幕,翻开本应阅读的书本、打开本该开始的工作软件……从最简单的开始,在现实中迈出的一小步,是踏出精神内耗循环的一大步。

“认识自我”为持续内耗的心灵松绑。通过与自己对话,真正觉察到自己的情绪,重视自身的感受,学会选择和取舍。就像身处漩涡时不能直立用脚踩水,而是应当换成平躺的姿势,“精神内耗”时不妨“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承认自己遇到困难想退缩,再想办法把大压力细化成小目标;承认自己只有三分钟热度,再思考怎么把这三分钟充分利用。

“自觉优化”来自后天的主动学习。就像人在漩涡中要紧紧抱住漂浮物一样,借助外部工具来拓展自己的能力是重要的求生技巧。正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所希望的那样:“I人遇到事情不要总是自己扛,不要精神内耗,而是要学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如果向内探索走进了死胡同,或许可以向外部寻求帮助:外部信息可以填补未知减少焦虑,外部观点或许也能打开新的思路。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限制“自我”的行为,抑制“本我”的欲望,每个人的人格由这三者构成,而它们彼此之间永远相互作用和冲突。这意味着“精神内耗”或许无可避免,也不必在精神内耗中进一步自我否定来加剧内耗。通过适当的手段,我们每一次走出精神内耗的努力都是对自己最有效的自救。

点击查看往期:荆楚热点 锋评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