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市看今朝——写在武汉解放75周年这一天

英雄城市看今朝——写在武汉解放75周年这一天

英雄城市看今朝——写在武汉解放75周年这一天

75年前的今天,武汉解放!那时人们振奋地喊出:“建设新武汉的时期开始了。”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英雄城市砥砺前行。

今天,武汉站在重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知重负重,只争朝夕。

今天,武汉站上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台阶。

今天,新时代英雄城市奋进新征程,英雄的人民豪情满怀,倾力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中国光谷。

中国光谷。

今天的武汉,创新潮涌、动能澎湃,在强国之路上勇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在江岸区中山大道与合作路交会处,有一座绿树掩映的院落。一位老人说:“武汉解放前夕,工人纠察队保卫电信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949年5月15日,解放军兵临城下,仓皇撤退的反动派包围电信局,准备炸毁电话总机。中共地下党员带领工人们拼死护住通信设备。两天后,武汉与北平通话,报告武汉解放的消息。

那时,电话线是稀缺资源。而今,通信服务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每个角落。

附近的营业厅内,有市民来办理宽带业务,也有人前来体验一款新上市的、支持北斗卫星导航和量子加密通信的智能手机。

光谷的长飞公司,生产线上拉出的一根光纤可以满足80亿人同时通话,产品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今天的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全国最大光电器件和设备基地、全国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中国信科、华工科技、华星光电等1.6万家相关企业在此蓬勃生长,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在全国“独树一帜”。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汉阳造”在国际上曾是“中国造”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毛主席曾感慨,当时的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菜刀”。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视察武钢、武重、武船,勉励武汉人民“要有雄心壮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到光谷,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大国领袖对重镇武汉厚望如山。

今天的武汉,拥有工业全部41个大类中的36个,以及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两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批“国之重器”凝结“武汉智慧”……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武汉都能造。”一位武汉城市产业观察家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以“武汉”命名的“大国重器”就有军舰、列车和卫星,可谓“海陆空”齐聚。

看!关键核心技术聚力突破。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球首款通导遥一体化北斗芯片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东湖科学城已发展成为国内高能级创新平台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看!成果转化基础更加坚实。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20个、备案中试平台156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4.56件。2023年,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20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看!产业闯关转型步伐加快。3000余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企业变得有“智”、有“绿”、有“数”。

看!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无人驾驶汽车在3000多公里的道路上行驶,不仅能到机场,还能过江;无人机在光谷拥有140余条固定航线,可投身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环保巡查、能源巡检等30多个场景;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每一天半就有一颗小卫星下线。

今天的武汉,创新潮涌、动能澎湃,奔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

阳逻港。

阳逻港。

今天的武汉,通达全球、近悦远来,加速从沿海开放“后队”变成新时代内陆发展“前队”

机械轰鸣,车辆穿梭……5月14日,位于长江新区的富强大道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这条南北贯通的大道全长10公里,通车后将成为长江新区的主干道。“富强”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翻开武汉地图,南起额头湾、北至堤角的解放大道引人注目。解放前,这原是一条不足2公里长、仅10米宽的土路。而今,这条因武汉解放而获名的大道变长了十余倍,增宽了五倍。

解放前,汉口城内只有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解放后,沿长江向西依次有了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和谐大道、富强大道,五条大道像一道道年轮,记录着城市空间的变化。

富强大道的不远处,阳逻港轮船穿梭,龙门吊、桥吊起落不停。向东,万吨巨轮从这通江入海;向西,中欧班列(武汉)经吴家山中心站进入欧洲。这里已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

“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在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留下殷殷嘱托。

武汉处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连接点,奋力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3月,花湖机场成为全国首个对外开放的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4月,武汉天河机场开启T2、T3双航站楼运行,年旅客吞吐能力可达到5000万人次。

天河、花湖双机场打开空中出海口,十二个方向的“超米字型”客运铁路网络加速建成,中欧班列(武汉)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武汉枢纽功能不断提升,畅通的开放通道,让武汉与世界联系愈发紧密。

20世纪初,汉口一度跻身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

而今,武汉推动高水平开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自己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正加速从沿海开放的“后队”迈向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自2017年建设以来,至今已聚集超过1200家进出口实绩企业,与187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长江汽车、湖北国控、湖北楚象、华纺链、九州医药等重点供应链平台在武汉聚焦发力,链接全球资源;

武汉建桥国家队先后承建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等一批重要项目,长江设计集团将汉口江滩城市排涝工程规划设计“复刻”到外国城市;

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80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7.4个百分点。

途通山海阔,开放创未来。

长江武汉段。

长江武汉段。

今天的武汉,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处处可见

傍晚的汉口江滩,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散步、运动、看演出。武汉防汛纪念碑巍然耸立,碑身正面镌刻着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大江大湖大武汉,优于水也忧于水。

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解放后的大武汉创造了战胜水患的奇迹,开始了从“人水相争”到“人水相依”的新探索。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高瞻远瞩指明方向。

武汉担当作为,奏响嘹亮的“长江保护之歌”:

持续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不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鳤鱼、刀鱼等稀有鱼种重现长江,水鸟种群数量5年增长4.9倍,水清鱼跃、飞鸟翔集的美好景象时常可见;

高标准推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建设,洪山江滩、杨泗港都市T台等项目建成开放,新增江滩公园162万平方米,把美丽的风景留给市民;

在武汉都市圈推进河湖水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上游来水水质优良,下游地区出钱奖励,上下游携手共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武汉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屋顶架设太阳能光伏板,自发电可满足园区20%的用电量,一排排新能源车在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式充电站内充电……中法生态示范城内的特斯联智慧产业园,以低碳、智慧的办公场景吸引了众多中小微科技企业落户。

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厦,已聚集中碳登、中碳科技、中环联合等40余家国内外“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碳资产、碳基金、碳核查、碳征信、碳评级、碳咨询、碳科技等业务,都可在这栋楼内开展。依托中碳登,武汉将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今年还将举办全国碳市场大会。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英雄城市的每一次突破都源自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英雄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英雄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奋进新征程,英雄的人民矢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长江日报记者胡雪璇 制图: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