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新湖北思路”现弯道超车效应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新湖北思路”现弯道超车效应

原标题:下半场激战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新湖北思路”现弯道超车效应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下半场,湖北省奋起直追,差异化地聚焦整车产业链及汽车供应链体系建设,显示出向万亿级产业进军的后发优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陈红霞 王雪

随着第10万辆纯电汽车走出生产线,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汽车”)全资子公司岚图汽车完成了在新能源汽车“SUV+MPV+轿车”的高端产品布局。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产品陆续上市销售,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上,其追赶之势加速。

此外,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作为智能座舱和高端汽车企业代表的亿咖通科技和路特斯科技,先后登陆资本市场;一系列“湖北造”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由湖北出发,供应全国;25家整车企业中,新能源汽车企业已增至19家,全省规上汽车企业已超1600家。

在产业集群打造上,湖北则形成了以“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为核心,“武(汉)襄(阳)十(堰)随(州)”汽车走廊产业带为支撑,宜昌、荆门、荆州等地多点发力的新产业格局。

自此,在中国汽车产业秩序重建的关口,这个全国传统燃油车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的省份,已重新构筑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底座,以全新的操盘思路和底气,显现出昂扬追赶态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经过历时一个月的走访调研发现: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下半场,即从电动化转移到智能网联化,湖北省奋起直追,完整系统梳理全省资源,差异化地聚焦整车产业链及汽车供应链体系建设,并以其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湖北实践,显示出向万亿级产业进军的后发优势。

曾经的“遗憾”

在此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竞逐中,作为传统六大汽车产业主阵地的湖北省一度被视为转型较慢,让外界颇感“遗憾”。

2008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此后连续多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以100%以上的幅度逐年攀升。风潮来袭,包括并非传统汽车产业基地的安徽、湖南等省份,纷纷搭上行业春风,成为中国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地。

而此时的湖北省,在整车企业方面,标杆企业东风汽车直到2019年,为了应对造车“新势力”才增设岚图汽车,用更具竞争力的品牌,进一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产业集群方面,武汉、十堰、随州等传统汽车产业基地各自竞相发展,没有真正形成整合之势,尚未表现出转型的魄力。

不过,在这被外界视为转型慢的阶段,湖北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小。本土培育的企业中,武汉光昱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研发的公司之一,已开始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汽车IT产品等,开展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产品设计,2013年,其还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驾驶的自主研发,并陆续完成产品商业化。

2017年,背靠吉利汽车的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咖通科技”)在武汉经开区成立,这家聚焦到座舱和整车智能化的高科技企业,成为了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新亮点。湖北省亦加大了对这些企业的培育。2017年4月,亿咖通科技第一代产品全面量产装车,启动商业化,随后快速完成了宝腾X70的搭载和其他多类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而类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湖北多点布局,虽未成势,但已为产业集群化发展蓄能。

弯道超车的底气

“起步慢不代表不会发展好,需要认识到湖北有着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可以厚积薄发、后发制人。”湖北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任卫群如此指出。

湖北省经信厅汽车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从传统汽车产业来看,湖北具备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与完整的产业链条。无论是中高端零部件配置还是产业布局,结构均相当优化。从汽车的智能网联方面来看,湖北依然具有足够优势。”

其认为,具体来看,首先东风汽车这一行业巨头依然具有市场竞争力,独有的资源龙头效应优势,正在逐步发挥;其次,经多年深耕布局,湖北在汽车基础零部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全国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形成零部件领域的核心优势。“智能网联汽车中,高端智能驾驶芯片和智能座舱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湖北占据重要地位,但汽车行业拥有几万个零部件,包括传统的刹车系统、制动系统以及车身和车架等设备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都对这类部件有需求。湖北还有以武钢为代表在铸造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配套企业。”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获得充分发展,并进入行业洗牌阶段,汽车电动化“下半场”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智能化、网联化,这是对多学科、多行业交叉发展的考验。湖北省则以雄厚的多产业和科教优势,在新一轮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展现出新的产业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人才是重中之重,湖北继续放大科教优势,具备了培养了大量复合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的能力。“湖北在电控、电机、电池等领域的人才优势明显。”任卫群指出,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为电控、电机、电池等产业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在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相关学科中,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地理信息领域领先全国诸多省份发展。此外,自动驾驶的控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用,这些高校也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深厚底蕴。

湖北还具有差异化的优势,“对比其他很多省份来说,湖北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能源结构完善,地理测绘领域的商业化加速,凸显了湖北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全方位融合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复制的基础,其中,在通信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湖北具有自己的优势。”任卫群指出,作为湖北省另一个万亿级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聚集了中信科集团、中电集团、长江存储、华为、武汉新芯、华星光电等不同类型的电子信息企业。此外,在能源方面,三峡集团总部回迁至武汉,发挥龙头效应,带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湖北汽车发展所需的能源需求;其他大型能源企业也布局湖北。这些要素均构筑湖北聚焦发力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基石。

多维度的发力

剖析出“超车”的底气后,湖北省则从点线面等多维度,对汽车产业进行重塑。

近些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五大优势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推进。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包括转型升级方案、三年行动方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欲有力促进汽车行业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方面,加快推进大算力芯片、车机联网等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化。

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在2022年3月进一步全面化和聚焦化。彼时,湖北现任省委书记王蒙徽到任,在其布局的多项工作中,汽车产业被放在了重中之重。自此,湖北省进一步全面且高站位地审视全省汽车产业资源禀赋,谋篇布局,各级地方政府组织多类型专班,全面出击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具体做法上,在整车领域,湖北继续全力支持东风汽车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在岚图之外,东风汽车还推出高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全产品线。在智能网联领域,湖北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小鹏汽车、集度汽车等企业。支持东风汽车、小鹏汽车、吉利路特斯等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座舱等产品量产,满足高级别智能汽车配套需求。依托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和东风公司、湾流股份、极目智能等企业,联合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在产业集群方面,湖北开创性地规划形成汽车产业集群走廊,武襄随十走廊(武汉-襄阳-随州-十堰)和荆宜黄黄走廊(荆州-宜昌-黄石-黄冈)。更具前瞻性的规划还有,湖北将光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创新性的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车谷”和“光谷”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湖北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独特模式。

系统性布局后,湖北省已初步构建成以“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其中,在电池领域,湖北省已形成一定产业聚集优势,中航锂电、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比亚迪等动力电池巨头纷纷落户扎根,比如比亚迪弗迪电池(武汉,30GWh)、中创新航(武汉,20GWh)、亿纬锂能(荆门,152GWh)、欣旺达(宜昌,20GWh)、远景动力(十堰,20GWh)等,形成中国中部最具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重中之重的整车企业东风汽车,在经过刀刃向内的系列改革后,加速推进纯电产品的商业化和规模化。

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上,东风已经推出了猛士、岚图、风神、奕派、纳米、风行6个车型,产品涉足高端的越野车、乘用车及MPV等市场。东风汽车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岚图之外,2023年,猛士917、东风纳米01、东风风神皓瀚等车型陆续上市预售。

而自动驾驶与车联网正在为湖北省开启一条全新的上升通道。以武汉为例,目前已培育和引进了200多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企业,初步构建了覆盖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软硬件创新和服务主体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在湖北发力营造出良好的汽车电动化“下半场”生态圈的同时,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标杆企业开始显现对产业的驱动力。

2020年10月,亿咖通科技在完成了与高通、腾讯车联、联发科技等行业内领军企业开展不同类型合作之后,与安谋中国合资成立的芯擎科技,武汉总部正式开业,后者也成为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性企业之一。两年后的2022年12月,亿咖通科技则以借壳方式,完成了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亿咖通科技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历程,也折射了湖北省汽车产业的培育速度。此外,2024年2月,路特斯科技登陆纳斯达克,估值约68亿美元,成为2021年7月以来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最大IPO企业。

湖北则在进一步强化这些优势,并全力进击新目标。2023年10月,湖北省印发《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这是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最高”行动纲领。根据这一方案,湖北目标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产值达到3500亿元。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和产业安全保障水平显著增强,组合辅助驾驶(L2级)及以上级别新车销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80%以上。

东风汽车的转型成效

如何凭借独特优势突围?则是湖北省反复思考的着力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调研发现,整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湖北汽车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以东风汽车为例,其先后深入实施“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全面完成了新能源品牌、平台、商品、关键总成及核心技术资源的战略布局,发明专利公开量、授权量,连续两年位列行业第一。此外,在氢能领域,东风汽车已累计布局700多件发明专利,位列国内主机厂第一;智能网联方面,已累计布局3500余件发明专利。自主研发成果“车慧眼”在湖北技术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成为在鄂央企科技成果首次在湖北技术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成功案例。

在动力技术方面,东风汽车通过超级混动(PHREV)、纯电、氢能并进的技术路线,创造多项行业第一,并在产业化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其中在乘用车领域打造了覆盖节能、混动和纯电的“马赫”动力品牌,实现多项行业首创。如马赫E研发了行业首款十合一扁线电机;马赫E动力电池,续航里程超过1200公里,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2024年3月发布的马赫电混PHREV,创造多个中国第一和行业唯一,将世界混动技术带入“全新一代”。

在氢能领域,东风汽车打造了“东风氢舟”动力平台,取得“五项行业第一”,150kw全功率氢燃料电堆率先完成乘用车和商用车公告及示范运营。

另外在核心资源掌控方面,东风汽车自主掌控了SOA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十合一高效电驱动、固态电池、800V+4C快充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东风汽车对产业链的带动战略也在推进。在芯片领域,东风公司与中国信科开发的首款车规级芯片DF30已成功流片;与中国中车合作自主研发的车规级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打破外企垄断,已经批量应用于东风全系列新能源车型,并面向行业供货。

在产业链上,东风旗下猛士、岚图积极开发本土供应商,对空气悬架系统、CDC电磁悬架等关键零部件产品进行本土化攻关,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带动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在核心资源布局方面,东风汽车近地化率已超70%。

不仅如此,围绕着湖北省汽车产业供应链问题,除了东风汽车既有的供应链体系外,湖北省还组建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有限公司,其定位是推动湖北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确保湖北汽车产业链的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目前,这一战略的效应也在逐步发挥中。

在当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以东风为代表的整车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储备,结合当下市场的全新市场策略,开始被市场认可。

东风汽车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岚图汽车全年销量超过5万辆,同比增长160%。2024年第一季度,东风汽车销售汽车66万辆,同比增长28.3%,其中,自主乘用车销售20.1万辆,同比增长93.7%。东风乘用车(东风风神、东风奕派和东风纳米)销售4.4万辆,同比增长79.8%;东风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8万辆,同比增长156.2%;出口汽车5.2万辆,同比增长19.4%。岚图销售1.6万辆,同比增长188%。

这些整车企业的发力,也在悄悄改变湖北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地位,2023年,湖北省新能源汽车销量重回全国排名前六的位置。

车联网的差异化“逐浪”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乘联会数据也显示,2024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汽车功能迭代速度也在加快,这与过去五年推出一款新车型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车联网、车路云一体化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武汉是湖北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主战场。截至2023年底,武汉先后分9批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实现了跨区通行、跨江通行、机场高速通行等多个应用场景的全国首创,开放道路里程数和开放区域数均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全市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达73.2万单。

此外,2023年,在中国第一批双智城市试点的验收中,武汉以87.47分的综合得分,位列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高于北京。

“当前,我国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下半场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关键。但目前单车智能发展逐渐陷入瓶颈,依托C-V2X车联网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方案落地,成为必经路径。在政府及产业界共同推动下,我国C-V2X车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引领态势。”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科”)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介绍,早在2013年,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LTE-V2X车联网概念及关键技术,奠定了蜂窝车联网(C-V2X)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中国信科长期以来着手C-V2X车联网业务发展,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解决驾驶安全问题,提升行驶效率。

陈山枝表示,针对C-V2X车路云一体化部署,需实现各项技术的融合发展,即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车端融合需依赖域控制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C-V2X与ADAS融合发展;路侧方面,需增设智能感知设备,包括RSU、传感器、MEC等设备的部署;从云端视角出发,云平台综合利用路侧全息感知设备,形成对交通状况的全面感知,将感知数据分析计算结果通过5G网络或C-V2X网络下发给车辆。

“目前,C-V2X车联网正在促进智能驾驶技术(L2/L2+)进一步发展,对于单车智能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高速公路连环撞车事故,通过V2V可实现前后车预警,前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实时向后方车辆发出信息,以避免连环事故发生。此外,在限定场景,C-V2X车联网也在赋能L4自动驾驶落地,如矿区、园区、机场及Robotaxi等场景。未来,它还将进一步赋能全天全场景无人驾驶落地。”陈山枝如是说。

在技术突破方面,中国信科目前拥有C-V2X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包括C-V2X芯片、安全芯片、车规级模组、车载终端(OBU)、路侧设备(RSU)、测试仪表、融合网关、车联网CA安全验证平台、车路云协同平台等。

在谈及湖北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时,陈山枝表示,“湖北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在系统化层面,应考虑结合湖北省当地产业优势,汇集众多中央企业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资源,加强技术研究,融合推进C-V2X车路云方案落地。”

2024年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当前,武汉已圆满完成相应任务,接下来亟待申请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我认为,武汉应抓住产业机遇,加速推进C-V2X规模化落地,实现全城全域打通,快速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并在通信、导航、定位、测绘等领域树立湖北特色产业链,打造首位产业,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陈山枝指出。

多番布局完成后,湖北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已在快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