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进商场为何实际效益往往不如预期?
湖北
湖北 > 3c > 正文

机器人进商场为何实际效益往往不如预期?

原标题:机器人进商场为何实际效益往往不如预期?

随着大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商业零售领域的新宠。智能机器人在落地商圈这一场景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存在怎样的瓶颈?

5月21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静安区科经委、静安区商务委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长三角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合作联盟主办,百联商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智能机器人赋能百业系列沙龙活动——商业服务(静安)专场”在百联科创中心举行。

商场的机器人大多用于导览、互动等用途。

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个机器人”)联合创始人蔡晓玮坦言,智能机器人在商业应用落地方面,确实存在部分瓶颈。尽管现在较多商场已经引入了比如负责导览的机器人和大屏互动机器人,但它们为商场带来的实际效益往往并不如预期。

蔡晓玮称,这些机器人在商场中的应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一个过渡阶段,并未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价值。

蔡晓玮表示,随着城市的发展,楼宇渐渐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AI+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成为优化存量的关键。基于此背景,有个机器人正式发布“YOGO分布式智能服务操作系统”。该系统特色之一在于它支持多用户决策,对于楼宇管理方来说,最终有一套即插即用分布式的操作系统,不论用怎样的设施设备,接入该系统都能享受设备的调度管理。

蔡晓玮认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聚焦于两大核心话题,大语言模型和机器人。有个机器人对大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楼宇管理方和空间设备提供者来说,他们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活动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为大模型提供学习和优化的基础。

“通过结合大模型的深度学习和机器人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未来可以构建一个更加智慧化、高效的服务系统。这样的系统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活动,优化空间管理。”蔡晓玮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智慧城市事业部主任陈婷婷也表示,当前智能机器人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瓶颈。目前,在机器人“大脑”层面,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上,大多数机器人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难以进行大规模投入。目前,机器人“大脑”一部分主要依赖外部的基础大模型厂商,导致机器人在“大脑”端和“肢体”、“小脑”端还存在割裂和脱节的状态。

“这种割裂状态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陈婷婷称,如果能将两端的技术有效结合,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得到无限扩展,无论是对空间的判断、对人事物的识别,还是处理逻辑的能力都将得到显著提升。

如何破解瓶颈?当前智能机器人在哪些场景中,应用较为成熟?

猎户星空华东大区负责人彭建飞表示,相较于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虽然在高稳定性和高精度方面不占优势,但服务机器人面对的场景非常多元,对商场的环境感知判断要求更高。

彭建飞称,近两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逐渐走进企业。比如,楼宇配送机器人已经成为部分商业写字楼和酒店的标准配置,这些机器人使用率高、客户复购率也高。还有餐饮行业中的送餐机器人,不仅在提供餐椅服务时表现出色,还能动态招揽,增加顾客的就餐体验。更重要的是,送餐机器人海外市场潜力大,容易出海,国外有大量的中餐厅可以落地。

除了楼宇配送机器人和餐椅服务机器人,彭建飞称,智慧办公也成为服务机器人应用的新兴场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机器人,提升办公效率和展示企业形象。

陈婷婷认为,未来智慧服务机器人可以和人工智能做更多的结合,在商圈服务场景中打造更具想象里的空间,这样应用场景会更加丰富。她表示,智能机器人除了在智慧商圈中有较多落地场景,其实在教育医疗和一些危急的应用场景中都可以展开落地。

澎湃科技注意到,此次活动现场,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有限公司标准总监邢琳正式对外发布《城市公共服务智能机器人应用管理规范第1部分配送机器人》征求意见稿。邢琳称,该征求意见稿当前正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第三轮征求意见,截止到6月6日。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