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武汉 黄鹤楼总能收到你的目光

人行武汉 黄鹤楼总能收到你的目光

“在江南三大名楼中,黄鹤楼是首先对周边环境进行视线保护规划的。”6月7日,谈到这场跨世纪的坚守,数代规划人异口同声:这是责任,也是情怀。

人行武汉 黄鹤楼总能收到你的目光

从黄鹤楼看出去,要能看到“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在武汉,黄鹤楼与龟蛇两山、长江大桥构成了武汉城市核心意象。

1986年12月,武汉获批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规划部门把龟山、蛇山、长江大桥沿线古迹纳入历史景观轴保护起来。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1988年武汉开始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历史景观轴线保护的内容。“那个时候就开始考虑黄鹤楼视线保护及景观控制规划”,参与首版规划的高级规划师刘奇志说。

现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二级巡视员的刘奇志,1990年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恰好分到武汉市规划院总图室工作。那一年,主任工程师胡德典正在主导首版黄鹤楼视线保护及景观控制规划。

长期以来,随着城市建设蓬勃兴起,周边大量建筑杂乱无章地向蛇山山体发展,不仅山形被遮挡、植被被吞噬,关键是越来越高的建筑将给黄鹤楼和蛇山山体视觉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和破坏。

当时,胡德典等一批规划前辈们敏锐捕捉到黄鹤楼可能面临的伤害,提出视线保护倡议并得到政府领导认可。1988年底,首轮黄鹤楼视线保护规划拉开序幕,并在1990年完成编制。

黄鹤楼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 记者何晓刚 摄

黄鹤楼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 记者何晓刚 摄

刘奇志介绍,第一版的规划控制非常严,为确保游客从黄鹤楼基座第一层就能看到长江在枯水位的江面,规划严格控制从黄鹤楼望出去的视线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其时,有很多房地产商想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突破,但都被这一版规划“拦”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规划也在不断深化完善。规划最早是保证游客在黄鹤楼上能看到对面的汉口江汉关、汉阳钟家村。1993年,黄鹤楼视线保护规划重新修订,当时正在建武汉长江二桥,规划对视域范围作了调整,把人的视点从基座调整到黄鹤楼3层,要求北边能够看到二桥方向的建筑,南边则稍微收了一点,能看到汉阳和汉口的精华部分,视线范围重点以看到钟家村、江汉关以及即将建成的长江二桥为主。

黄鹤楼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 记者何晓刚 摄

黄鹤楼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 记者何晓刚 摄

到了1999年,由于当时旧城改造正值高潮,有呼声把视点调到黄鹤楼5层,“但规划部门非常坚定,咬定在3层,一直坚持到现在”。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正高级规划师胡晓玲说,如果真的调到5层,现在站在黄鹤楼上看江都很困难。

再往后,每隔几年,黄鹤楼视线保护规划就会重新修订完善。随着长江两岸景观的更新提升,不断“长”出新的大桥,黄鹤楼的视线保护范围也在不断调整。2014版的规划,则将前景视线范围调整到看二桥和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胡晓玲说:“从最初的手绘视线图,到如今的三维模拟实景,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几代规划人的思想却是一以贯之。”这种坚守,让城市在时代的变迁中,守住了黄鹤楼的“高瞻远瞩”,也守住了孤帆远影和日暮乡关。

6月9日傍晚,2024年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来到武昌得胜桥老街拍照留影。 记者何晓刚 摄

6月9日傍晚,2024年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来到武昌得胜桥老街拍照留影。 记者何晓刚 摄

视线廊道得到控制,黄鹤楼也能被一眼看见

自古以来,黄鹤楼的诗情画意都离不开辽阔的长江。重建黄鹤楼的总设计师向欣然曾说,登楼一定要能看到长江,从江面上行驶的船上也要一眼能看到黄鹤楼,这在当时,是重建黄鹤楼的底线,其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高度来换取距离。

黄鹤楼的“一眼被看见”,在1993年版的规划中第一次被提到。

为什么要强调“被看见”?刘奇志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被周围的东西挡到只能看到其眼睛、鼻子和头发,那他还能让人印象深刻吗?”

为了强化黄鹤楼城市地标的地位,1993年版的规划提出不仅要确保从黄鹤楼上能望长江,还要让三镇都能看见黄鹤楼,于是规划部门开始考虑从长江大桥及汉口、汉阳重要视点望黄鹤楼的视域及其背景建筑高度控制。

“被看见”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刘奇志说,“被看见”首先是从长江大桥上看黄鹤楼,后来才逐步发展到从全市看黄鹤楼。

人行武汉 黄鹤楼总能收到你的目光

1999年版的规划明确提出“四面都能看到黄鹤楼”。胡晓玲说“为了‘看得见’,我们多次在长江大桥及黄鹤楼周边进行实地观察”,后来还对隔江相望的汉口及汉阳两地重要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眺望点进行控制,保证沿江“看得见”。

2009年版,规划又增加了从汉口龙王庙公园、汉阳南岸嘴公园、大禹治水园、武昌紫阳湖公园以及鹦鹉洲大桥汉阳桥头、桥中和武昌桥头眺望黄鹤楼的视点。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涂胜杰主持修编2014年版规划。他介绍,2014年版规划,视线保护范围再度扩大。这一版规划黄鹤楼望江视线范围向南扩展到了鹦鹉洲长江大桥,增加了武昌桥头堡望黄鹤楼5公里范围的背景控制和重要视线廊道的控制,并确定将从黄鹤楼望长江、武昌桥头堡望黄鹤楼和从白云阁望黄鹤楼作为经典景观进行控制,其中紫阳湖望黄鹤楼和黄鹤楼望武昌滨江商务区、楚河汉街的视线得到控制。

“这一版规划非常注重展示城市地标所包容的城市意向,黄鹤楼既作为城市地标点,又作为城市眺望点,我们分别从被望与眺望两个方向进行视线控制引导。”涂胜杰表示,除视线控制外,黄鹤楼周边建筑风貌的综合整治也是景观视线保护的重要内容。

“能从城市角度来看黄鹤楼,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刘奇志说,在黄鹤楼的视线保护历程中,各级政府和市民的认识也在逐步完善提高,认识的关键是真正将其上升到城市地标和城市形象的高度。

经过30多年视线控制,黄鹤楼标志性景观及在黄鹤楼领略大江和城市格局之美的总体景观格局得以保护,同时武昌古城在艰难的蛰伏后避免了大规模拆建,留住了古城风貌。

“这些规划也得到了武昌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其在昙华林一带的保护更新改造也促使黄鹤楼视线得到了更好保护。”刘奇志说,这些年来,正是周边居民和单位遵守规划,黄鹤楼才能如此美好地留在大家的合影照里。

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的红墙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记者何晓刚 摄

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的红墙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记者何晓刚 摄

无论江南还是江北,黄鹤楼都能收到你的目光

73岁的刘永胜是黄鹤小区3栋居民,在扎珠中街25附1号开了一家杂货店。刘永胜说,商店前面20米的位置就是板壁巷,多是两层楼,20多年前,曾经有呼声要将板壁巷拆掉盖高楼,但没有被批准。“如果拆掉盖高楼,扎珠中街、后街的居民就再也看不到黄鹤楼了。”他说。

每天,为了看一眼黄鹤楼,武汉街头都有大量的人抬头仰望,与黄鹤楼“同框”也列入绝大多数外地游客的旅游清单。

在不少社交媒体上,黄鹤楼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摄影爱好者打卡武汉的“城市大片”拍摄对象。

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是当前武汉最火的黄鹤楼拍照机位。原本分割停车场与周围道路的一堵普通墙壁刷成红色后迅速出圈。因为这面红墙后方就是黄鹤楼,红墙的独特色调把这座古朴典雅的建筑映衬得更加迷人。

5月17日下午,记者曾到现场探访,不到半个小时,就有200多人在此拍照。现场从事专业拍摄的就有20多人。

隔壁楚材社区13栋1单元的“李子夜”咖啡馆也一天天火爆起来。原来小店二楼的木窗,就像一个木质相框一样,刚好框住黄鹤楼。如果晚上来打卡,亮灯的黄鹤楼刚好点缀在窗外,也很惊艳。

还有长不过800米的得胜桥街。这条老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之间,都是老武昌城历史的缩影。游客站在得胜桥街上,抬头往西南看,黄鹤楼最上面的3层可映入眼帘。

人行武汉 黄鹤楼总能收到你的目光

司门口天桥边的“以纯”服装店,前段时间也因天台可以拍摄黄鹤楼爆红。游客站在天台,一伸手,黄鹤楼就好似被捧在掌心。

站在解放路的江汉环球影城5层,但见郁郁葱葱的蛇山脚下是大片古色古香的灰瓦民居,古城武昌风貌尽收眼底,游客在此也能拍到黄鹤楼和白云阁同框的照片。

今年5月23日、24日两天,天气情况和月相条件都达到上佳,作为“黄鹤楼悬月”最佳拍摄点之一的汉阳江滩观江长廊,瞬间变成了大型“摄影派对”现场。

大禹神话园九鼎广场挤满了前来“追月”的摄影师,他们扛着“长枪短炮”,早早架好机位,翘首等待着月亮的出现。大禹神话园前方视野开阔,满月爬升的整个过程都可以清晰地被捕捉,“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不绝于耳,皎皎明月与千古名楼一同进入镜头,令人惊艳的大片出现在各种媒体网站。

摄影爱好者吴永寿说,汉阳江滩背依龟山、古琴台,毗连晴川阁,南面长江与武昌江滩隔江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方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观景视角。当你面朝江水站在九鼎广场之上,远望之处便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天气晴好的时候,甚至还能看清正在楼中参观的游客。

人行武汉,只要找好角度,黄鹤楼总能收到你的目光。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