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期待新能源产业配套建起资源化产业链
湖北
湖北 > 财经 > 产业 > 正文

专家期待新能源产业配套建起资源化产业链

原标题:专家期待新能源产业配套建起资源化产业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最基本的‘碳中和’和‘绿色经济’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效率。”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在“绿色杨浦·技术赋能——绿色前沿技术发展论坛”上表示。

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发展绿色经济的进程中,低碳技术扮演了核心驱动的角色。

褚君浩介绍道,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三类:减碳技术如节能减排、油气资源的清洁开发、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等,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技术,去碳技术主要是指碳封存技术。

其中,以太阳能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在满足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也通过资源回收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非洲科学院院士李风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行业会产生大量含氟的废水,关键在于产生的危废要处置得好,要资源化。“以前是贴钱处理废弃物,技术的进步正推动资源化。”

技术提升能源效率

提升能源效率不仅是科学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以光伏电池为例,褚君浩介绍道,光电转换的过程涉及光生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产生、分离、传输以及最终的电荷收集。但如果光伏电池材料的质量不佳,包含大量缺陷中心,会导致光生载流子在未被收集前就迅速复合消失,对电池性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既要把电池功率原理把握清楚,又要在工艺上做得非常杰出,效率就可以提得很高。”

围绕光电转化效率,目前光伏科学与技术正在攻坚三大方向:将目前产业化单结太阳电池24%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25%—30%;将目前民用化钙钛矿及其叠层太阳能电池27%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30%—35%;将目前超高效多结叠层太阳能电池34%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35%—40%。

对于太阳能电池发展,褚君浩认为有两个进展值得关注:一是钙钛矿结构太阳能电池。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转换效率已经突破了26%的大关。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实验室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就已经逼近了26%。“当前仍存在稳定性问题,稳定性不好会衰减。”

二是高效率多结太阳能电池。褚君浩指出,这种电池含有多个PN结,一些先进的多结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超过35%的转换效率。

“能源互联网中也有很大的产业机会。”褚君浩还表示,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如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能源互联网和信息互联网被视为对等的两个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体系。

技术提升资源效率

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开始执行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者12万公里质保。因此在2024年,我国迎来了首批动力电池“脱保”,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电池回收需求。

李风亭向记者表示,电池原料的生产和废弃电池回收利用中,最核心的就是分离技术:如果分离和提纯技术足够好,很多贵金属,例如锂、镍、钴等金属,可以接近实现100%循环利用。

据统计,加强动力电池回收,每年可满足国内新能源汽车20%的锂、25%的钴、11%的镍的资源需求,降低新能源关键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

另外在生产环节,电池原料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氢氟酸和盐酸的混合物。原本这种含低于1%氢氟酸的30%盐酸是难以处理的废酸,但若把氢氟酸分离出来,把氢氟酸浓度降到相应标准,就可以提纯生产得到工业级盐酸同时获得氢氟酸(市面上售价达6000元/吨),实现两种酸的高价值利用。

“前几年安徽省和江苏省都出台了文件控制污水处理厂的氟离子,是因为新能源产业遍地开花,氢氟酸的大量利用产生了大量的含氟废水。”李风亭指出,但氢氟酸可以和铝和钙离子反应形成氟化铝和氟化钙。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是把这些固体作为固废填埋,实际上氟化铝和氟化钙都是宝贵的资源,氟化钙可以循环利用,氟化钙还可以和硫酸反应,再次形成氢氟酸。

在他看来,涉及电池材料、光伏加工和芯片清洗过程中的氟元素的产业链将来一定会建起来,否则新能源产业会形成大量固废。

李风亭坦言,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是没有污染,关键在于产生的危废要处置得好,要资源化——分离出有效成分后再回到源头生产,或是生产其他产品创造更高价值。对于企业而言,废弃物少了,也实现了清洁生产。“以前是贴钱处理废弃物,现在是推动资源化。”